![]() ![]() “以網制劇”依托互聯網傳播,實現碎片化消費的基礎邏輯依然成立。但如何憑借好故事吸引更多知名演員入局,逐步消解他們對短劇的成見與顧慮,從而在客觀上提升專業維度、加速短劇融入主流影視體系,正成為行業亟需回應的問題。隨著傳統影視人才(包括演員)與短劇之間更頻繁地聯動,精品化短劇制作已逐漸成為行業共識。 上個月,某短劇平臺在演員招募條件中明確強調“拒絕過度整容臉”,這一動向迅速引發外界關注。多數聲音對行業這類自我提升的做法表示支持。畢竟,自2022年短劇爆發至今,很多人對其印象仍停留在早期野蠻生長階段——劇情離譜、人設浮夸,表演質量堪憂。 相比傳統影視劇,短劇自有其生長的土壤,也承接了短視頻時代的用戶基礎。可以說,早期短劇的消費心理更多源于“獵奇”而非“欣賞”。 而當行業規模持續擴大,它一方面必須面對監管的多重約束,防范“非正常價值觀”的傳播;另一方面,也必須在愈發激烈的競爭中學著自我審視、推動產品升級。 “拒絕網紅臉”,可視為這種行業意志覺醒的第一步。 短劇市場所呈現出的爆發式增長和每年數百億的市場潛力,正吸引越來越多明星“降維”參演。這也標志著短劇正在真正“上桌吃飯”。 逐大勢而行本是生存本能。這個領域越是良性發展,就越會有先驅者放下包袱、突破設限。 01 大腕降神,直言不諱 唐國強一度因話題#唐國強銳評短劇悲哀原因# 登上熱搜。起因是他出演了現代商戰短劇《葉總不好惹》,在劇中扮演商界大佬,與嚴浩翔飾演的角色展開父子對決。 不少網友紛紛感嘆:“短劇配得上唐國強的演技嗎?”這句話也折射出大眾對短劇的普遍定位。有人稱這是流量裹挾與資本做局,連藝術家也不得不淪為泛娛樂快餐的一環。 但實際上,觀眾對“老藝術家”的刻板定義,未必代表演員本人的意愿。唐國強曾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與年輕演員合唱《大展鴻圖》,可見他并非固守傳統之人。 近年來外界借其出演的影視作品為他貼上的標簽,并沒有限制他對市場風向的敏銳洞察。說得更直白些—— 即便是“老藝術家”,也清楚自己必須與時代同頻。尤其是唐國強,唱網紅歌、演微短劇,憑借強烈反差反而再次收獲大量關注。 當然,唐國強也在采訪中毫不避諱地指出短劇的癥結:套路重復、創作快餐化。 以他飾演的“葉總”為例,氣場雖強,卻因劇情邏輯薄弱、人物動機單一,終究難逃“工具人”的命運。 唐國強認為,這正是短劇行業的縮影——追求短平快的流量變現,卻犧牲了藝術深度與演員的發揮空間。 但無論如何,傳統影視演員主演或參演短劇已成趨勢。 今年年初,劉曉慶主演的短劇《萌寶助攻:五十歲婚寵》就備受矚目。對這位始終充滿話題的女演員來說,大眾似乎也已習慣她的膽識與創新。劇方透露,劇本是專門為劉曉慶量身打造的。 ![]() 而李若彤主演的《午后玫瑰》,則多了一重背書——這部講述現代職場女性的短劇于東方衛視黃金檔播出。 此后,越來越多演員似乎嗅到了“降維”出演所帶來的話題紅利與市場價值,紛紛涌入短劇賽道。 眾神入場,各展其長 8月21日,由霍建華、黃宗澤、闞清子主演的懸疑刑偵類短劇《搏憶》在騰訊視頻上線。該劇電影質感突出,尤其是曾經的“偶像劇男神”霍建華,演技依舊在線。 ![]() 不過《搏憶》播出時,輿論對傳統演員參演短劇的反應已趨于理性:“大勢所趨”。 在此之前,倪虹潔出演了春節上線的短劇《夫妻的春節》,飾演一位勤懇卻缺乏關注的主婦。憑借《愛情公寓》“胡一菲”成名的婁藝瀟,也在《我為將軍解戰袍》中再繹“女漢子”形象。陳志朋因《晚棠初謝》一度成為話題人物;王麗坤主演的《若熙傳》也備受期待。此外,如舒暢等較早涉足短劇的演員,作品《蛇年大吉之小青渡劫》《鳳棲今朝》等也積累了不俗口碑。 ![]() 上述演員若繼續固守傳統影視領域,在咖位、資源、年齡等多重壓力下發展空間已顯局促。但他們曾塑造的經典形象仍存于觀眾記憶。也正因如此,轉戰短劇不僅是尋找新出路,也更易獲得當下短劇用戶的認可。 長期以來,無論短劇圈如何自評演員影響力,相比傳統影視界,其社會認知度和話語權仍明顯不足。 但隨著行業日益成熟,短劇演員如今不僅能登上綜藝節目,還能與前輩同臺互動、接受指點——這一切釋放出短劇正被逐漸重視的信號。行業目前所缺的,正是一部或多部具備影響力的演員與作品,真正讓短劇從表及里,達到與傳統影視劇平起平坐的地位。 老演員“向下”探路短劇市場,短劇“向上”借演員提升品質與聲量——這種雙向奔赴,在未來仍會持續。 尚未親自參演的影視大咖們也并未缺席。去年,黃曉明以出品人身份推出反拐題材短劇《一姐》,該劇共67集,播出期間連續三天登頂DataEye短劇熱力榜,并躋身2024年7月月榜第14名、8月月榜第92名。 ![]() 除明星與頭部平臺持續布局外,拼多多等知名企業也于8月28日發布“短劇制片運營”崗位,主攻定制劇領域。 眾人紛紛入場,一副“大展鴻圖”之勢已然拉開。 競品涌現,精品可期 短劇劇組拒絕“網紅臉”,是行業自省力提升的顯著標志。 一個直觀的變化是,越來越多明星談論短劇時的態度變得愈發認真和深入。 如唐國強,既出演短劇,也坦誠分享理解、直指問題所在。 退回2022年之前,這是難以想象的。正如唐國強曾點評影視創作時所言: “演員被動時,就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短劇若想擺脫“悲哀”評價,就必須自察自省。 至少在發展初期,短劇確實曾被視作某些邊緣演員的“避風港”,而如今行業明顯朝向精品化邁進——無論是表演還是內容,都需好劇本、好演員共同支撐,以回應觀眾日益提升的審美,而非僅靠情緒刺激和“權力幻想”存活。 像霍建華、闞清子、李若彤等演員,也并非無差別接戲。經驗豐富的老演員辨識項目品質的能力極強,他們更希望在這一新領域實現以往未能施展的表演抱負。 ![]() 加之如今不僅是行業頭部平臺,長視頻平臺、各地衛視、影視機構紛紛入局。這些資本與渠道更關注劇本主題與質量,愿投入更多資金,組建專業團隊,邀請知名演員加盟。 當前行業對短劇的共識非常明確: 它不是長劇的降維,而是新市場環境下誕生的新形式。 去年4月11日,ATV亞洲電視聯合多家機構推出“鯤鵬計劃”,旨在支持全亞洲影視人才改編經典IP,制作優質短劇,推動短劇品質升級,進軍內陸、亞洲乃至歐美市場。 陸港兩地對短劇的市場嗅覺不相上下,真正的區別在于,誰更能理解“競品越多,精品越多”的市場法則。而影視演員紛紛出演短劇,正是行業走向“精品化”的體現之一。 “以網制劇”依托互聯網傳播,實現碎片化消費的基礎理念仍在;但如何借好故事吸引更多知名演員入局,打消成見、提升專業維度,從而加速短劇主流化進程,已成為行業關鍵課題。隨著傳統影視人才與短劇更緊密聯動,精品化短劇制作已是不可逆的大勢。 尤其當演員的專業表演成為短劇的“活招牌”,它便不再只是快消品,而是真正雅俗共賞的藝術產品。 ![]() ![]() ![]() ![]() ![]() 「四味毒叔」 出品人|總編輯:譚飛 執行主編:羅馨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