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宗牛頭宗開宗立派的法融禪師所著,是禪宗一篇修行指南,收錄于《景德傳燈錄》。 法融,禪宗牛頭派的創始人,俗姓韋,潤州延陵(江蘇丹陽延陵鎮)人。十九歲即盡通經史,因閱《般若經》,遂皈信佛法。牛頭法融禪師是禪宗四祖道信禪師的得法弟子。 《心銘》 法融禪師 【原文】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 本無一法,誰論熏煉。 【譯文】 心性如果不產生種種妄念,又何必追求所謂的認知和見解呢? 本來就不存在任何固定的方法,又有誰去談論什么熏修鍛煉呢? 【原文】 往返無端,追尋不見。 一切莫作,明寂自現。 【譯文】 事物的往返變化沒有盡頭,去追尋也難以找到蹤跡。 什么都不要刻意去做,清明寂靜的狀態自然就會顯現。 【原文】 前際如空,知處迷宗。 分明照境,隨照冥蒙。 【譯文】 過去的時光如同虛空一般,執著于有所認知的地方就會迷失宗旨。 明明清楚地觀照著外境,卻又在這種觀照中陷入蒙昧不明。 【原文】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 去來自爾,胡假推窮。 【譯文】 只要心中有一處有所滯礙,那么所有的佛法義理都無法真正通達。 事物的來去自然如此,何須憑借主觀的推究窮索呢? 【原文】 生無生相,生照一同。 欲得心凈,無心用功。 【譯文】 所謂的生并沒有固定的生的相狀,生和觀照是同一回事。 想要讓心獲得清凈,就不要有刻意用心去做的功夫。 【原文】 縱橫無照,最為微妙。 知法無知,無知知要。 【譯文】 縱橫自在而沒有刻意的觀照,這才是最為微妙的境界。 知道諸法本無可知,這種無知才是知道了關鍵要點。 【原文】 將心守靜,猶未離病。 生死忘懷,即是本性。 【譯文】 用守靜的方法來約束心念,還是沒有脫離弊病。 將生死之事忘懷,這就是人的本性。 【原文】 至理無詮,非解非纏。 靈通應物,常在目前。 【譯文】 最高的真理無法用言語詮釋,既不是理解也不是纏縛。 靈明通達能應和萬物,它常常就在眼前。 【原文】 目前無物,無物宛然。 不勞智鑒,體自虛玄。 【譯文】 眼前似乎沒有具體的事物,但無物的狀態卻又真切地存在。 不需要憑借智慧去鑒察,本體自然就是虛靜玄妙的。 【原文】 念起念滅,前后無別。 后念不生,前念自絕。 【譯文】 念頭生起又熄滅,前后并沒有什么差別。 后面的念頭不產生,前面的念頭自然斷絕。 【原文】 三世無物,無心無佛。 眾生無心,依無心出。 【譯文】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都沒有固定的事物,沒有心也就沒有佛的概念。 眾生若沒有妄心,就會依著這無心的狀態超脫出來。 【原文】 分別凡圣,煩惱轉盛。 計較乖常,求真背正。 【譯文】 如果去分別凡夫和圣人,煩惱就會變得更加旺盛。 斤斤計較就會違背常理,追求真道卻背離了正途。 【原文】 雙泯對治,湛然明凈。 不須功巧,守嬰兒行。 【譯文】 將對立和對治的觀念都泯滅,就會呈現出湛然明凈的狀態。 不需要刻意的技巧,只要守住如同嬰兒般純真的狀態。 【原文】 惺惺了知,見網轉彌。 寂寂無見,暗室不移。 【譯文】 若總是惺惺作態想要了知一切,反而會陷入更深的知見羅網。 寂靜中沒有所見,就如同在暗室中而心境卻不改變。 【原文】 惺惺無妄,寂寂明亮。 萬象常真,森羅一相。 【譯文】 惺惺之中沒有虛妄,寂靜之中自會明亮。 萬事萬物常常都是真實的,森然羅列卻都是同一相狀。 【原文】 去來坐立,一切莫執。 決定無方,誰為出入。 【譯文】 無論是行動、往來、安坐還是站立,一切都不要執著。 事物的變化沒有固定的方向,誰又能確定什么是出什么是入呢? 【原文】 無合無散,不遲不疾。 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譯文】 沒有聚合也沒有離散,不遲緩也不疾速。 清明寂靜是自然而然的,無法用言語來描述。 【原文】 心無異心,不斷貪淫。 性空自離,任運浮沉。 【譯文】 心并沒有不同的心念,也不需要去斷除貪念和淫欲。 本性是空的自然會遠離這些,就任由其自在沉浮。 【原文】 非清非濁,非淺非深。 本來非古,見在非今。 【譯文】 既不是清澈也不是渾濁,既不是淺薄也不是深邃。 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古老,當下也沒有所謂的現在。 【原文】 見在無住,見在本心。 本來不存,本來即今。 【譯文】 當下沒有執著停留,當下就是本心。 本來就不存在,本來也就是當下。 【原文】 菩提本有,不須用守。 煩惱本無,不須用除。 【譯文】 菩提智慧本來就存在,不需要刻意去守護。 煩惱本來就不存在,不需要刻意去去除。 【原文】 靈知自照,萬法歸如。 無歸無受,絕觀忘守。 【譯文】 靈明的覺知自然會觀照,一切萬法都歸向真如。 沒有歸處也沒有接受,斷絕觀想并忘掉守護的念頭。 【原文】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 六根對境,分別非識。 【譯文】 四種殊勝的德行不刻意產生,三身本來就具備。 六根面對外境時,所產生的分別并非是真正的識見。 【四德】 指大涅盤的果德︰即常、樂、我、凈等四德。又稱涅盤四德。語出《大涅盤經》卷二。'常’,常住之謂。指大涅盤中,超越時空,無生滅轉變之果德。'樂’,安樂之謂。指大涅盤中,絕生死逼迫之患累而無為安樂之果德。'我’,真我之謂。指離妄執之我,而得八大自在之真我之果德。'凈’,清凈之謂。指離惑業之垢穢,而湛然清凈之果德。 【三身】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應身) 法身:代表著佛法,絕對真理,也指存在于每個人心中的佛性,法身不現。 報身:經過艱苦修行,證得真理而成佛,他是佛的一種客觀存在相,形態圓滿福態,極為高大,常為諸菩薩說法,報身時隱時現。 化身:是佛的變化身,佛為了教化眾生,可現為六道眾生,以各種生命形式顯現,活佛就是佛以人體的形式顯現來教化眾生。 【六根】 《佛學次第統編(明·楊卓編)》:凡夫只認現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塵,而生六識。所謂六根者,先言根義,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義。以能對境生識,故謂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能見色者是。以能對色而生眼識,故謂眼根。 二、耳:能聞聲者是。以能對聲而生耳識,故謂耳根。 三、鼻:能嗅香者是。以能對香而生鼻識,故謂鼻根。 四、舌:能嘗味者是。以能對味而生舌識,故謂舌根。 五、身:能感觸者是。以能對觸而生身識,故謂身根。 六、意:能知法者是。以能對法而生意識,故謂意根。 【原文】 一心無妄,萬緣調直。 心性本齊,同居不攜。 【譯文】 只要一心沒有虛妄,所有的因緣就會調適正直。 心性本來就是齊平的,同在一處卻又互不干擾。 【原文】 無生順物,隨處幽棲。 覺由不覺,即覺無覺。 【譯文】 以無生的態度順應萬物,隨處都能幽然棲居。 覺悟是由不覺悟而來,一旦覺悟也就沒有了覺悟的分別。 【原文】 得失兩邊,誰論好惡。 一切有為,本無造作。 【譯文】 得與失這兩邊,又有誰去談論是好是壞呢? 一切有所作為的事情,本來就沒有刻意的造作。 【原文】 知心不心,無病無藥。 迷時舍事,悟罷非異。 【譯文】 知道心并非固定的心,就沒有弊病也就無需用藥。 迷惑的時候舍棄事物,覺悟之后也沒有什么特別不同。 【原文】 本無可取,今何用棄。 謂有魔興,言空象備。 【譯文】 本來就沒有什么可以求取的,如今又何必舍棄什么呢? 說有魔障興起,說空就有萬象的準備。 【原文】 莫滅凡情,唯教息意。 意無心滅,心無行絕。 【譯文】 不要去滅除凡俗的情感,只需教導平息意念。 意念沒有了心也就熄滅了,心沒有了行為也就斷絕了。 【原文】 不用證空,自然明徹。 滅盡生死,冥心入理。 【譯文】 不需要去證得空性,自然就會明白透徹。 滅盡生死輪回,冥合心境而入于至理。 【原文】 開目見相,心隨境起。 心處無境,境處無心。 【譯文】 睜開眼睛看見外相,心就會隨著外境而升起念頭。 心所在之處沒有外境,外境所在之處也沒有心的執著。 【原文】 將心滅境,彼此由侵。 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譯文】 想要用心去滅除外境,心和境彼此都會受到侵擾。 心寂靜外境就如同虛幻,既不驅除也不拘泥。 【原文】 境隨心滅,心隨境無。 兩處不生,寂靜虛明。 【譯文】 外境隨著心而滅除,心隨著外境而消失。 心和境這兩處都不產生執著,就會呈現出寂靜虛明的狀態。 【原文】 菩提影現,心水常清。 德性如愚,不立親疏。 【譯文】 菩提的影像顯現,心就如同清澈的水一般。 德行如同愚笨之人,不樹立親疏的分別。 【原文】 寵辱不變,不擇所居。 諸緣頓息,一切不憶。 【譯文】 面對寵辱都不改變心態,不選擇居住的地方。 所有的因緣都頓時止息,一切都不去憶念。 【原文】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 外似頑嚚,內心虛真。 【譯文】 漫長的白天如同黑夜,漫長的黑夜如同白天。 外表看似愚笨頑劣,內心卻是虛靜真實的。 【原文】 對境不動,有力大人。 無人無見,無見常現。 【譯文】 面對外境而不為所動,這就是有力量的大德之人。 沒有他人也沒有所見,無所見卻又常常顯現。 【原文】 通達一切,未嘗不遍。 思惟轉昏,汩亂精魂。 【譯文】 通達一切事物,沒有不遍及的地方。 思考越多反而會更加昏沉,擾亂精魂。 【原文】 將心止動,轉止轉奔。 萬法無所,唯有一門。 【譯文】 想要用心去止住妄動,越想止住就越會四處奔逸。 萬法沒有固定的所在,只有一條門徑。 【原文】 不入不出,非靜非暄。 聲聞緣覺,智不能論。 【譯文】 既不進入也不出去,既不是寂靜也不是喧鬧。 聲聞和緣覺的智慧,都無法談論其中的奧妙。 【原文】 實無一物,妙智獨存。 本際虛沖,非心所窮。 【譯文】 實際上沒有任何事物,只有玄妙的智慧獨自存在。 本初的邊際虛空沖和,不是用心可以窮盡的。 【原文】 正覺無覺,真空不空。 三世諸佛,皆乘此宗。 【譯文】 真正的覺悟沒有覺悟的分別,真空并非空無一物。 三世的諸佛(過去、現在、未來,無邊無際無量的各個佛),都是憑借這個宗旨修行。 【原文】 此宗豪末,沙界含容。 一切莫顧,安心無處。 【譯文】 這個宗旨哪怕只是細微的一點,也能包容整個沙界。 一切都不要去顧念,讓心沒有安住的地方。 【原文】 無處安心,虛明自露。 寂靜不生,放曠縱橫。 【譯文】 沒有地方安心,虛明的狀態自然就會顯露。 寂靜而不產生妄念,自在放曠縱橫馳騁。 【原文】 所作無滯,去住皆平。 慧日寂寂,定光明明。 【譯文】 所作所為沒有滯礙,無論是離去還是安住都能平靜。 智慧如同寂靜的太陽,禪定的光明明亮。 【原文】 照無相苑,朗涅槃城。 諸緣忘畢,詮神定質。 【譯文】 照亮沒有相狀的苑囿,明朗涅槃的城池。 所有的因緣都忘記之后,就能詮釋出精神的定質。 【原文】 不起法座,安眠虛室。 樂道恬然,優游真實。 【譯文】 不用離開法座,就能在虛靜的室內安然入睡。 樂于道而恬然自得,優游于真實的境界。 【原文】 無為無得,依無自出。 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譯文】 沒有作為也沒有獲得,依從于無而自然產生。 四無量心和六度,都是同一條乘載的道路。 【原文】 心若不生,法無差互。 知生無生,現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詮悟。 【譯文】 心如果不產生妄念,法就沒有差別和交互。 知道生而無生,當下就是常住的狀態。 只有智者才能知道,不是通過言語詮釋就能領悟的。 本文為AI翻譯,僅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