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和工作室幾位老師一起,我們花了些時間整理,目標很明確:做一套真正能幫上書友投展的參考資料。方向定下來后,選材就成了關鍵。大家討論來討論去,最后圈定了幾個方向:經典書論、名家題跋、古人筆記、還有那些展覽里常出現的詩文內容。比如趙孟頫的《松雪齋題跋》、蘇東坡的《東坡志林》、米芾的《海岳名言》,這些都是理解古人筆墨和文風的好材料,也是展覽評委們熟悉的內容。 內容選定了,編排上也下了點功夫。除了提供完整的篇章,還特意做了局部放大,方便看清筆觸細節。每篇都附上釋文和翻譯,這樣即使對古文不太熟的書友,也能順暢地理解文意,選擇自己最有感覺的內容去寫。畢竟,投展作品內容本身的格調也很重要。 說到創作,我自己有個體會:別小看小幅作品。它像是大作品的基礎訓練營。在方寸之地,要把字的大小、疏密、墨色枯潤都安排妥當,對整體把控能力是個很好的鍛煉。比如折紙,小品的折法就和大作品不同,需要更精準的計算;行氣的連貫性在小空間里也更顯重要,氣息一斷,整幅字就散了。寫小幅時的那種節奏感,如同呼吸,練好了,再放大到六尺、八尺的巨幅上,心里才更有底。 所以小篇幅的創作我們也要學習,小篇幅的創作是大篇幅基礎! 先來和大家分享一些小篇幅創作的“技巧” 一、小篇幅(內容選自米芾章法解析系列) ![]() ![]() 二、大篇幅(投展系列內容)供各位書友參考內容特地選取經典詩詞歌賦、古人題跋、書論·······全方面貼合展覽! ![]() 像《蘭亭序》的各種跋文,是很好的行書創作母題。臨寫時,除了注意王字的韻致,跋文作者(比如宋元名家)的筆意如何融入,空間如何安排,都是看點。 ![]() 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選段,書論精妙,文辭優美。寫這類內容,筆下的清雅氣和書卷氣要自然流露,不能太刻意,也不能太油滑。 ![]() 黃庭堅的《山谷題跋》,跌宕奇崛,線條張力十足。處理這類內容,特別考驗線條質量和結構開合的能力,稍有不慎就容易寫得松散或局促。 ![]() 還有像李清照的婉約詞作,雖然是詩詞,但用行草書表現時,如何在筆鋒使轉間透出詞中的情致,而不是一味追求氣勢,這中間的度需要把握。 此外,之前米芾芾系列里整理的毛主席詩詞創作也歸入了這個大框架。嘗試用米芾筆意去寫主席詩詞,是個有趣的挑戰。米字的跳宕、欹側,如何與詩詞本身的雄渾壯闊結合而不顯突兀?這中間需要調和與轉化,并非簡單嫁接。我自己試過幾首,過程中發現,某些筆法的適度夸張和章法的整體把控,反而能意外地契合原詩的氣象。這大概就是書風與文意找到結合點的狀態吧。 ![]() ![]() 這些資料整理出來,初衷很簡單:希望書友們在準備展覽時,能少一些找材料的焦慮,多一些創作上的專注。把時間和精力真正用在琢磨筆法、推敲章法、經營作品的整體氣韻上。展覽投稿是個系統工程,選好內容,只是邁出了第一步,后面的功夫,還得落在筆尖。 |
|
來自: 坎坎坡坡 > 《米芾書法集202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