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有沒有發現,不知從何時起,陪伴我們的已經不再只是屏幕里的ChatGPT?AI正在掙脫虛擬世界的束縛,擁有了實實在在的形體,悄然融入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桌面上,小巧的AI機器人會在你回家時轉頭問好,回應你的喜怒哀樂;手腕上,智能健康手環不僅能精準監測心率,更會在你焦慮時輕輕震動,傳來呼吸引導建議。 2025年,AI陪伴硬件正悄然成為科技界的新風口,奧特曼、朱嘯虎、雷軍等商業巨頭紛紛押注。隨著大語言模型技術的成熟和硬件成本的下降,AI正從手機和電腦中的虛擬存在,延伸為具有物理形態的陪伴者。 那么,AI陪伴硬件如何進入受眾視野?其商業化的過程中,又有哪些挑戰? ![]() 2025年起,一大批頭部科技公司盯上了AI陪伴硬件賽道。OpenAI以65億美元收購前蘋果首席設計師創辦的AI硬件初創公司io;雷軍投資了主打AI陪伴玩具的貝陪科技;字節跳動進軍AI陪伴賽道,開發了陪伴玩偶顯眼包和智能耳機 Ola Friend。 伴隨大模型的發展和情感消費需求的增長,市面上興起了形態多樣、功能各異的AI陪伴硬件。 AI桌面機器人憑借高度擬人化的外形、靈動的交互反饋和適中的定價成為當前最受歡迎、最具代表性的品類。這類產品通常采用圓潤可愛的仿生設計,配備高自由度關節,能通過頭部轉動、眼神光效甚至肢體動作與用戶進行多模態互動,聽到夸獎時會開心地搖擺,檢測到用戶情緒低落時會主動播放音樂。例如,集成ChatGPT的Rux Robot能實現有記憶、有情感的連續性對話。用戶可以通過3D打印更換它的磁吸式配件,通過開放API自主設計它的表情、聲音與行為模式,滿足對獨特個性的追求。 ![]() AI智能陪伴手環也在市場悄然興起。這類產品在傳統健康監測功能之上,深度融合情感交互模塊,不僅可監測心率、睡眠質量,還能通過內置的微型揚聲器和麥克風提供語音安慰、正向鼓勵甚至呼吸引導訓練。例如響夢環手環只需簡單地碰一碰便可輕松聯動手機,與喜歡的角色對話。 ![]() AI語音掛件與徽章等輕量化情感配件產品形態最小、佩戴最方便。躍然創新的“BubblePal”智能掛件可掛在書包、鑰匙鏈或玩偶上,隨時提供短時語音互動、日程提醒或趣味對話。盡管掛件算力有限,但憑借數天續航、幾十元低價和靈活的使用成為學生群體中的新興潮流配件,銷售額已過億。 ![]() 為什么這類AI陪伴硬件能夠在短期內脫穎而出,甚至與傳統智能硬件形成差異化競爭? 一方面,用戶需求正在深刻變化。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滿足于以手機App或屏幕為中介的虛擬交互,轉而期待AI擁有具身的、可觸摸的物理形態,而具身交互能夠帶來更真實的情感慰藉與陪伴體驗,滿足了個體對抗孤獨、尋求心理支持的內在需要。 另一方面,技術條件日益成熟。AI芯片算力提升、傳感器成本下降、端側大模型逐漸落地共同為高互動性、低延遲的陪伴硬件奠定了技術基礎。以往僅存在于實驗室或高端產品的功能已能夠以親民的價格實現量產。 需求、技術的雙重驅動下,AI陪伴硬件悄悄崛起,涌入市場。它不再是一種偽需求或極客玩具,而逐漸演變為一個具有明確情感價值與實用功能的新興硬件類別。 ![]() AI陪伴硬件雖然是個新面孔,卻已經收割了一大波熱度,展現出強勁的市場潛力。 2025到2028年,中國AI情感陪伴行業市場規模將由38.66億元人民幣增長至595.06億元人民幣。 那么與傳統硬件不同,AI硬件有什么魅力? 首先,AI硬件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其高度智能化,同時融合了工具屬性與情緒價值。傳統硬件往往只作為工具存在,執行預設的、確定性的任務;而AI硬件具備感知、理解甚至決策的能力,能夠主動響應用戶需求,實現雙向互動。據悉,全球有近9.7億人受到抑郁癥、焦慮癥等精神心理問題的困擾,孤獨和社交隔離成為普遍問題。AI陪伴硬件的出現,正好提供了新的情感寄托。它們不僅能完成信息查詢、日程提醒等功能性任務,更能夠通過語音對話、行為反饋等方式提供情感慰藉。 外形上,“非人但可愛”的設計拉近心理距離,讓人愿意建立長期感情連接。例如,日本GROOVE X公司開發的LOVOT,融合了熊貓的圓潤與企鵝的憨態,既不會讓人產生恐怖谷效應,又憑借柔軟的外觀觸發人的照顧本能;索尼的機器狗Aibo則刻意保留了一定的機械特征,明確其人造物的身份,卻通過靈動的動作和響應模擬出真實寵物的行為模式。 ![]() 再者,AI硬件提供了一種輕松、無壓力的陪伴體驗。與需要復雜編程、頻繁維護的傳統機器人不同,新一代AI陪伴硬件強調無縫融入生活,追求極簡的使用原則。用戶不需要學習專業指令,它們可以自適應環境并在后臺持續學習用戶習慣。這種存在但不打擾的特質讓AI硬件成為安靜的生活陪伴者,既提供了隨時可及的互動性,又不會成為新的負擔。 正是這種無處不在卻又隱于無形的陪伴模式契合了現代人的生活節奏。用戶不需要專門抽出時間與AI互動,而日常生活中就自然而然地獲得了情感支持。 ![]() AI陪伴硬件賽道確實熱鬧,但商業化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市面上已經出現了一些失敗的例子。 教育領域的Embodied/Moxie就因定價過高、更新頻率不足在2025年宣布告停;曾獲2.4億美元投資的可穿戴AI設備AI Pin因性能不足退貨率高達50%被低價收購;智能涌現報道,多家廠商的AI毛絨玩具在電商平臺的退貨率高達30%~40%。 當前AI陪伴硬件領域正面臨一個核心挑戰:產品與市場匹配的割裂。 很多產品一味炫技、疊加功能,卻忽略了真實需求,卻未能清晰回答兩個根本問題:用戶為什么需要一款獨立的硬件設備,而不是在手機上打開一個App?這款產品的核心目標用戶究竟是誰,是兒童、老年人、都市獨居青年,還是焦慮的職場人?有用戶吐槽,買回來的AI硬件又要聯網、又要升級,無數的按鈕操作復雜,沒有興趣玩。 并且,技術成熟度與理想中的無縫陪伴體驗仍存在顯著落差。盡管廠商宣傳中常強調多模態交互和情感計算,但在實際使用中,語音識別在嘈雜環境中的失誤、對話邏輯的斷裂,以及最為用戶詬病的長期記憶缺失都讓所謂的“智能”顯得機械而碎片化。有用戶吐槽,感覺一年像是在與365個不同的AI交流,而不是一個持續了解自己的伙伴。 從產品本身講,技術路線單一、同質化水平高,難有優秀選手突圍。目前市場上大多數產品依賴幾家科技公司的開源大模型或相似的語音解決方案,缺乏在垂直場景中的深度調優與數據積累。不同品牌的產品在對話能力、服務內容上高度雷同,難以形成競爭壁壘。 最后,如何解鎖付費意愿是一大難點。許多廠商希望復制軟件行業的成功路徑,推行訂閱服務的模式,通過后續的內容更新、專屬技能或情感高級功能來獲取持續收入。然而,用戶對這類硬件附加訂閱制普遍存在心理抵觸:“已經花幾百甚至上千元買了硬件,為什么聊天還要額外付費?”訂閱付費在國內市場尚未形成廣泛共識,用戶擔心一旦付費就成為無底洞,付費轉化率與長期留存率雙雙承壓。 ![]() 但在AI陪伴硬件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大量產品因同質化和過度設計而陷入困境的同時,卻也有一些產品突出重圍,收割了用戶的青睞。自由IP“娃三歲”AI毛絨玩具能流暢對話、講睡前故事,全球狂賣2000萬只;巴掌大小的智能掛架BubblePal靠著基礎對話功能不到一年賣出25萬臺,銷售額破億。 那么,用戶究竟喜歡怎樣的AI陪伴硬件? 首先,市場定位上,賣情懷而不是賣商品。在情感經濟崛起的時代,用戶購買的不僅是硬件,更是一種情緒價值和精神歸屬。以《山海經》神獸為原型的AI玩具,憑借搞怪、整蠱在短視頻平臺迅速出圈,迅速打開電商市場;日本GROOVE X公司開發的LOVOT深度融合二次元治愈文化,通過憨態可掬的造型和尋求被愛的設定成功商業化。這說明,企業要通過情感符號深度連接用戶、建構屬于自己的文化敘事,而不是單純賣功能。 ![]() 其次,功能設計上,簡單極致遠勝于復雜冗余。就在一些高融資項目折戟的同時,不少野生項目卻憑借極致的用戶體驗走紅。諸如小智AI這類產品,其硬件造型甚至略顯簡陋,但它將核心的對話能力優化到了極致。極快的響應速度和高情商賦予了產品鮮活的人格感。極簡的特質反而激發了用戶的二次創作和分享欲望,形成了自傳播的浪潮。 ![]() 最后,合理的定價策略是撬動大眾市場的關鍵杠桿。將基礎款定為幾十到百元級別能有效降低嘗鮮門檻,快速積累用戶和品牌認知。此后,再通過推出功能進階版、聯名款等高附加值產品切入高端市場,實現品牌升級。低開高走的策略既保證前期的市場滲透率,也為后續利潤增長開辟了空間。 說到底,在當前技術尚有局限的階段,AI陪伴產品破局的關鍵恰恰在于:為功能做減法,為情感做加法。企業不必執著于讓產品無所不能,而是要讓它“有所長,且足夠溫暖”。只有細水長流的產品才能打動人心,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活得更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