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縮量時代,無論品牌還是渠道都會進一步集中,細分賽道會有更多的機會。無論經濟如何,TOP3的企業會活得更好,這是行業規律。 2025年8月19日,在「新經銷」舉辦的第七屆中國快消品大會主論壇現場,新潮傳媒集團合伙人、副總裁阮鵬華女士,帶來《打贏心智戰爭,鑄造縮量時代的品牌護城河》的分享。 阮鵬華圍繞“新供給·新需求”的大會主題,深入剖析了消費格局、媒介變革與品牌進化的內在邏輯,引起現場2000多名快消品從業人員的共鳴與熱烈討論。 「新經銷」特對其演講的精華部分予以報道,以饗讀者。 社區成為新戰場 品牌搶占“家門口的生意” 人在哪,消費就在哪。隨著城市化進入深水區,人口流動的重心正在從過去的辦公區逐漸轉向生活場——社區,已成為新消費的主戰場。 數據顯示,中國寫字樓白領約6000萬,而生活在社區的人口規模超過9億。更多人群分布在產業園、工廠、綜合體等區域,終點也都是“回到社區”。 也正因如此,中國70%的消費行為都在社區中完成——這里不僅是生活起點,更是消費決策的終點。 ![]() 而年輕一代對生活方式的偏好,也在加速這個趨勢。騰訊大數據顯示,76%的95后和00后崇尚“懶人”生活方式,追求高效與便捷,推動了即時零售和社區電商的爆發。 過去一年,圍繞即時零售的“閃購大戰”引發熱議。有人詬病其燒錢無度,有人質疑其盈利前景。但不可否認的是,當用戶對“30分鐘萬物到家”形成習慣,這種消費模式已難以逆轉。 你可能也發現了,不管是買菜、點餐,甚至是買個牙刷,越來越多的訂單都發生在小區附近。數據顯示,即時零售中有超過60%的訂單,都是送到社區的。 于是你會看到,電商平臺們開始不約而同地打起了“最后一公里”的主意:京東、美團布局前置倉;盒馬、叮咚買菜深入社區;淘寶、抖音把直播間搬到線下門店門口。 這背后,其實是一輪新的“技術+渠道”變革。 當年地段為王的萬達捧紅了數不清的連鎖品牌,京東、阿里帶動的“人找貨”電商時代,誕生了三只松鼠、韓都衣舍等眾多“線上品牌”,拼多多、抖音等基于算法的興趣電商,則靠算法推薦,打造了完美日記、鴨鴨羽絨服這類“新銳品牌”。 我們看到每一代電商模式,都會卷出一批新品牌。這些品牌快速響應渠道變化,通過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迅速滲透市場。 而如今,隨著“即時零售+社區電商”成為主流,這些品牌又開始反哺線下,主動卷入社區、深耕觸點,希望在用戶“回家”的那一刻,完成品牌認知與交易閉環。 電梯媒體——品牌增長的新路徑 這場關于“品牌與渠道”的賽點切換,不只是一次零售模式的演化,更是一次品牌結構的重組。 從國際對比來看,自有品牌渠道占比歐洲為40%、美國30%、日本超過60%,而中國僅為5%。 但也正是在這片藍海中,一批“品牌即品類”的代表正快速崛起——黃天鵝的大單品突破、大衛拖把的品類重塑,正是渠道賦能+品牌自立的真實寫照。 它們成功的共同點是:懂得如何借助新渠道做品牌爆發。其中一個被越來越多品牌驗證有效的渠道,就是——電梯廣告。 ![]() 新潮傳媒,就通過大數據和算法,把廣告投放做到了“人貨場”的精準匹配:
從算法選點、投放內容到倉配決策,新潮傳媒的操作模式已然形成閉環。 阮鵬華提到,新潮傳媒專注深耕于社區媒體,電梯廣告屏從2017年的22萬張屏增長到現在的160萬張屏,大概覆蓋4億多的終場社區和家庭人員。 截至目前,新潮傳媒已在全國超100座城市部署70余萬部智能屏,精準覆蓋1.8億城市中產人群,在BRANDZ最具價值中國品牌100強中,有80個品牌都選擇了新潮智能屏。 ![]() 曾經,電視廣告作為“第一社區媒體”,奠定了茅臺、蒙牛等一代國民品牌的輝煌;而今,電梯智能屏以高頻次、精準觸達的優勢,成為品牌快速打入家庭場景的新利器。 30年前,是一家人坐在電視前,被廣告“種草”;今天,我們可能只是電梯里停留的短短30秒,就完成了對一個新品牌的認知,甚至掃碼下單完成購買。 所以說,這不是簡單的廣告,而是一套完整的從獲取消費者注意力到激發其購買力的系統性過程。 從“打爆”到“閉環”: 社區營銷的實戰與進化 如果說“社區是品牌的新主場”,那么如何打好這場仗,就成了品牌最關心的問題。資源有限、心智稀缺,企業必須在“營”與“銷”之間形成閉環,才能實現品效兼收。而這正是新潮傳媒所倡導的社區營銷新邏輯。 那么,具體該怎么做呢? 阮鵬華認為,做好社區營銷,關鍵在于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品牌建設與流量轉化、公域與私域聯動,以閉環思維推動整個鏈路的高效運轉。 ![]() 為此,新潮構建出一套包括品牌引爆、京潮計劃、量潮計劃、LBS選點在內的產品矩陣,從品牌認知的起點,到消費轉化的終點,實現了真正貫通“人、貨、場”的社區營銷全路徑。 黃天鵝雞蛋的案例尤為典型。在“雞蛋”這個幾乎無差異化的低關注品類中,黃天鵝選擇從“可生食”這個切口重新定義品類標準,并錨定年輕媽媽這一高敏感、高復購的精準人群。 通過“安全”“無腥”“高營養”的價值敘事,結合電梯媒體的重復曝光和精品渠道的信任背書,黃天鵝從0到1完成了品牌突圍,也把“黃天鵝 = 可生食雞蛋 = 高品質雞蛋”的認知植入消費者心中。 另一品牌“大衛拖把”則用“拖把專家”定位強化專業性,六年堅持線下深耕與新潮合作,把“買拖把選大衛”打造成市場共識。品牌從2億左右成長至十幾億,靠的不是短期流量,而是持續的策略落地與媒介協同。 這樣成功的案例還有很多,科大訊飛憑借“講話轉文字,一字不落”的宣傳,成功賣斷貨,占據電商賽道第一,貓人借助社區的精準投放實現5億到百億的突破…… 這些品牌都在做一件事:用清晰定位+高頻觸達+復購場景,拿下消費者的決策權。 在流量越來越貴、信息越來越雜的當下,“投放”早已不是營銷的核心,效率才是。 “京潮計劃”依托京東大數據,使得線下投放不再盲目,投放效果可監測、可回傳至京東數科進行二次優化。 愛他美圍繞社區場景精準投放,通過京東標簽篩選母嬰人群密集的小區,實現高效觸達。2024年,愛他美憑借這套打法,實現了銷量與品牌的雙第一。 “量潮計劃”也是同樣的邏輯,利用巨量引擎8日的日活數據精準識別小區人群濃度和路徑行為,在特定解放區做集中投放,最大化品牌滲透。 像“海龜爸爸”這樣的新銳品牌,正是借助這種小范圍高頻率試點,快速建立品牌認知并完成品類破圈。 社區營銷的關鍵,從來不是“打多大”,而是“打多準”。 總的來說,社區營銷不再是一個渠道戰術,而是一個時代趨勢。品牌增長的核心也不再是廣撒網,而是“深扎根”——深扎在社區,深扎在人群的生活節奏與消費決策里。 寫在最后 “最好的種樹時間是20年前,其次是現在。”阮鵬華以這句話作為演講的結束語,也為當下所有品牌敲響警鐘。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心智戰爭中,品牌的勝負不再由傳播廣度決定,而是由認知深度和效率閉環共同塑造。誰能先一步建立認知護城河,誰就能在社區這片消費藍海中,奪得一席之地。 贏得心智,就是贏得未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