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段視頻火爆全網,8月28日晚23點40分,《人民日報》轉發了一位名叫“李明同學”的創作視頻,這位13歲的少年縱橫揮灑,寫下了李白的名詩《將進酒》,短短3個小時,點贊量就超過300萬,留言達到數萬條,截至目前,視頻點贊量已超千萬,評論數達到了10萬加。 ![]() 但是,如果我們點開評論區,就會發現人們都快吵翻了,有的網友稱贊“李明同學”是書法“天才”“小王羲之”;而也有網友怒斥他寫的分明就是“江湖體”“嘩眾取寵”,呼吁官媒不要再“誤導大眾”了。 ![]() 如果我們認真欣賞一下“李明同學”的書法,便會發現這的確就是“江湖體”,他雖然有著較強的控筆能力,但路子卻走歪了,缺乏臨帖練習,也沒有專業的老師指點,網友善意的提醒也被他的“擁躉”怒斥為“嫉妒”“好為人師”,甚至有人說出“王羲之號稱書圣,他也沒學過古人”的言論。 ![]() 那么,到底什么是“江湖體”,為什么不可學呢?這一詞源于清代碑學理論家對民間低俗書風的批評,現代特指缺乏傳統書法訓練、違背基本法度、以夸張形式吸引眼球的書寫風格。如果符合以下情況,則是“江湖體”: ![]() 其一,筆法失范,摒棄傳統法則,如起、收筆刻意頓挫,轉折處濫用圭角;其二,結字混亂,或刻意擠壓中宮、或盲目拉伸筆畫,破壞重心平衡;其三,墨法濫用濃墨堆垛、枯筆拼貼、漲墨滲化;其四,借助非傳統工具或載體制造視覺沖擊,甚至在字形中添加圖案、符號,將書法降格為文字涂鴉。 ![]() 傳統書法以筆法為筋骨,結字為皮肉,墨法為氣血,承載著技法含量;而江湖體線條多為一次性拖曳,缺乏筆法內涵,正如啟功先生所批評的“貌似龍飛鳳舞,實則荒腔走板”。 ![]() “江湖體”阻斷傳統書法的傳承鏈條,消解了這些規范,誤導書法藝術的價值判斷,混淆“丑書”與“拙書”本質區別,助長低俗取向。中國書協2023年調查顯示,短視頻平臺上播放量超百萬的書法視頻中,超過三分之二屬于江湖體范疇,其評論區“好看”“厲害”一類評價極多,反映出大眾審美被嚴重誤導。 ![]() 要想規避“江湖體”,就要建立科學的臨習體系,從經典碑帖入手,筑牢技法根基,區分傳統創新與無根變異,學習者多看權威展覽,少關注獵奇式“書法表演”。建立判斷標準“循序漸進”的審美標準,如初級標準-符合法度、中級標準-具有個性、高級標準-承載文化,警惕“速成陷阱”“網紅課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