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身邊的重臣,不僅智謀超群,同時也文采風流,像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房玄齡等人,書法、詩文都是頂級水準,尤其是褚遂良,他還是太宗的“御用筆桿子”“專業鑒定家”,他長期為李世民代筆,還親自鑒定王羲之法帖的真偽。 ![]() 古代的書法家,要說誰對王羲之的用筆鉆研最精、形神皆得,褚遂良當居魁首,像我們熟悉的小楷《道德經》《樂毅論》《黃庭經》等,都是由他臨摹而得以傳承的。其中小楷《樂毅論》價值尤其高。 ![]() 此作被譽為“小楷極則”,是王羲之臨終前傳授給兒子們的,曾囑咐“千金勿傳”。后來,此作被收進李世民的內府,褚遂良親自鑒定并雙鉤摹填。“安史之亂”后,原帖毀于戰火,褚遂良的摹本得以幸存。 ![]() 宋徽宗曾將它作為宣和書院的“秘寶”,并命宮廷書家進行雙鉤摹寫,這便是《宋人摹褚遂良樂毅論》的來歷。此作為紙本冊頁,共9開、18頁,總計78行、近700字,字徑大小約1厘米。 ![]() 《樂毅論》展現了晉人小楷尤其是妍美一路帖學楷書的“標準寫法”,用筆精致典雅,氣韻高古醇厚,法度與格調兼備。起筆多露鋒輕入,后迅速轉為中鋒,收筆略頓回鋒,形成“尖起圓收”,干脆爽利。提按精微,輕提、微按、重頓,富有節奏感。 ![]() 轉折處方折、圓轉兼有,棱角分明卻不生硬,比歐陽詢的“銳角方折”更顯柔和;圓轉形成“折釵股”般的質感。結字疏朗寬綽,中宮寬博、外延舒展,單字多取微側之勢,通過筆畫呼應維持重心。 ![]() 墨色勻凈典雅,筆畫邊緣清晰,墨色均勻包裹筆鋒,既保證小楷的辨識度,又營造出“典雅莊重”的視覺效果,枯筆處細而不弱,內含筋骨。張懷瓘《書斷》評其書“若瑤臺青瑣,窅映春林,美人嬋娟,似不任乎羅綺”,墨色的清雅與筆畫的秀逸相得益彰。 ![]() 褚遂良《樂毅論》繼王羲之之韻,相較于鐘繇的古樸、衛夫人的娟秀,強化了王羲之“流美”的一面,直接影響宋代姜夔、元代趙孟頫的小楷創作。其提按分明、結字規范的特征,為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奠定基礎。 ![]() 唐代李嗣真評褚遂良“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概括其“剛柔并濟”的風格。《樂毅論》以細膩的筆法構建法度框架,以疏朗的結字展現文人意趣,以勻凈的墨色傳遞典雅氣質,堪為晉唐小楷的“標準教科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