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棣,熱愛歷史,一直致力于觀察和剖析歷史變局。歡迎大家關注,共同交流時代風云,洞悉人物抉擇。追溯往昔,正是學者與志士不斷求索、結交的歷程。 ![]() 1930年冬天,中原戰事以張學良支持蔣介石入關告終,馮玉祥與閻錫山相繼敗退,反蔣的武裝勢力幾乎被清除,惟獨廣西張桂聯軍尚在堅持。此時,張桂聯軍面臨多重困局:外有蔣介石壓迫,內部兵力不足,只得整編民團以自保,外部則謀求聯合任何可能制衡蔣氏的力量,尤其寄望與廣東陳濟棠恢復兩廣合作,以突破封鎖。 蔣介石為了謀求總統之位,竟在1931年初軟禁了反對派胡漢民,引發寧粵間新的政治風暴。粵軍陳濟棠隨即主導新的反蔣聯盟,主動向廣西李宗仁、白崇禧、張發奎傳遞聯合抗蔣的信息,并撤回梧州等地粵軍以示誠意。岌岌可危中的李宗仁等人將此視作轉機,雙方遂一夜之間由敵轉友,攜手合作。 ![]() 不久后,李宗仁在廣西發出“討蔣通電”,不僅列舉蔣介石罪責,還自省此前失敗,并表達與各反蔣陣營精誠協作的決心。隨即,白崇禧和張發奎被派往廣東,向陳濟棠建議請出曾經領導護黨救國軍的汪精衛。5月底,粵桂兩派在香港與汪精衛、孫科等會面,商討成立廣州國民政府的程序,雙方迅速達成一致。 1931年5月27日,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決定組建與南京政府對立的新國民政府,聯合了國民黨左右兩派及桂系。兩廣合作格局正式成形,軍政架構也隨之重組:所有軍隊并入第一、第四集團軍,陳濟棠和李宗仁分任總司令。廣東、廣西省政府主席分別為陳濟棠和黃旭初。這一系列動作標志著反蔣陣營暫時恢復元氣。 ![]() 此時,正值“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占東北三省,全國掀起抗日浪潮。兩廣間的矛盾因此暫時趨緩,國民黨內部圍繞第四次代表大會爆發激烈斗爭,最終蔣介石和粵系各自組織代表大會,并約定共同在南京召開四屆一中全會。 圍繞黨權談判,粵方代表團赴滬,汪精衛特邀張發奎、唐生智同往,希望以此為與蔣合作的籌碼。張發奎如愿當選中央監察委員。但不久后,蔣介石被迫辭職,汪蔣對立階段暫告結束。 ![]() 李宗仁對汪精衛邀請張發奎赴滬心存疑慮,懷疑其另為第四軍謀劃出路,遂調吳奇偉第十二師駐守百色以示警戒。張發奎得知后表示不滿,請求李宗仁撤回命令,否則愿遣散部隊,最終李宗仁妥協,事端才得以平息。 張發奎對汪精衛始終忠誠,回憶1929年起兵反蔣,屢經敗績,兵力銳減,內心感慨萬千。桂系再起疑,他愈發體會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現實,此時,日軍入侵東北,他覺得第四軍應赴前線抗日。接連數電請命,希望北上援助馬占山,但實際上,這也是他離開廣西的合法理由。李宗仁、白崇禧雖知張發奎以抗日為名自謀發展,明面上只能贊許,并未提出實質阻撓。 ![]() 張發奎返回廣州,與多方商談四軍北上事宜,均無進展。無助之下,陳勁節出面,以控制的軍費外匯為籌碼,迫使李宗仁考慮允準第四軍行動。雙方最終談判,提出以吳奇偉第十二師援黑,陳勁節則回廣西交代相關事宜。 1932年初,第四軍發通電告別廣西黨政軍民,于南寧誓師北上。部隊沿邕柳公路進發,集結全縣。但很快事態遇阻:軍事委員會尚未成立,軍費難以解決;湘軍懷疑第四軍與唐生智勾結,拒絕放行。蔣和汪在徐州會談后,蔣介石建議四軍改道上海,而李宗仁也發電鼓勵。張發奎無奈令部隊暫緩北進。 ![]() 蔣介石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后,命令四軍轉赴江西“剿共”。第四軍至此結束了與桂軍的并肩歲月。 在軍界,張發奎一向是汪精衛最堅定的支持者,甚至因與汪關系而多次在軍政斗爭中受挫。他擁汪反蔣,數經敗績,部隊幾乎損耗殆盡。即使如此,兩人關系未有裂隙,尤其在汪蔣重新合作過程中,張發奎發揮了重要作用。 ![]() 原本以為汪精衛會傾力安慰、扶持,但汪卻因張發奎勢力衰微,唯恐影響自身與蔣介石關系,變得冷漠疏離。一次張發奎專程拜訪鐵道部官舍,卻被陳璧君告知汪“重病”,事后得知汪正赴杭州會見蔣介石,心頭憤懣。 再訪汪府時,竟聽汪精衛親口嫌煩。至此,張發奎深覺自己一片赤誠全然被辜負,痛言汪精衛的虛偽。 ![]() 其后,第四軍官兵流落南京、上海,張發奎幾次請汪精衛妥善安置,屢遭推諉。最終迫使汪精衛在鐵路部設立路警管理局,勉強給予安置,但大部分仍為改組派或反陳濟棠的舊部。 張發奎此番棄內戰、欲抗日,卻未能如愿。蔣介石見他無軍無權,特令財政部長宋子文撥款十萬大洋,以軍事參議身份送往歐美考察,意欲消磨其銳氣。 ![]() 歸國后,張發奎公開表態,唯抗日方為國之出路。蔣介石卻安排他主剿共軍區,張發奎雖極力推辭,仍于1936年上任。陳誠見其抗日意愿強烈,主動薦舉他參與國防工事建設,蔣介石雖有顧忌,終同意其任蘇浙邊區綏靖主任,轄制十八軍,主導防線建設。 張發奎將國防施工視為對日抗戰之根本準備,親自監督工程進度,夜以繼日。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南京當局預計日軍將犯上海,命張發奎將部隊秘密集結于蘇州、無錫等地,預備應戰。面對全國民眾配合,各地防線提前完工。但戰爭驟然而至,正如夏天驟雨,沒有給人留退路。 ![]() 全文至此。 如若對歷史人物與事件有更多見解,歡迎隨時留言交流,我將盡快答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