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聽到“斯坦”二字,腦海中總會浮現出中亞那片神秘的土地: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仿佛“斯坦”是專屬于異域他鄉的標簽。但你可能不知道,在漫長的歷史交往中,中國也曾被稱為“斯坦”,而這個古老的稱呼,至今仍隱藏在一所著名高校的名字里。 ![]() 一、“斯坦”到底是什么意思?“斯坦”一詞,其實是個“外來戶”。它源自古波斯語的后綴“-stān”,意思是“…之地”、“…的家園”。它與英語中的“state”(國家)、“stand”(站立)同源,核心意思就是“站立的地方”,引申為一片土地、一個國度。 比如:哈薩克斯坦:哈薩克人的土地;巴基斯坦:純潔之地(在烏爾都語等語言中);塔吉克斯坦:塔吉克人的土地。 所以,“斯坦”本質上是一個地名后綴,用來表示某個人群居住的地區或國家。 二、全世界到底有幾個“斯坦國”?通常來說,國際社會廣泛承認的、國名中帶有“-stan”的主權國家有7個。它們主要分布在中亞和南亞:
請注意:雖然“巴勒斯坦”(Palestine)的中文譯名有“斯坦”,但其英文名并不包含“-stan”后綴,因此通常不將其計算在內。 三、中國為什么也曾被稱為“斯坦”?這就涉及到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流了。在古代,周邊一些民族和國家也曾用他們自己的語言,給中國取過帶“斯坦”的名字。最著名的例子來自古印度。在梵語典籍中,中國被稱為“Cīnasthāna”(????????),音譯過來就是“震旦”!
所以,“Cīnasthāna”或“震旦”,意思就是“秦人的國度”或“中國的土地”。這個名字隨著佛教東傳也進入了中國,成為古代中國的一個雅稱,有“東方日出之地”的美好寓意。 不僅古印度,在亞美尼亞等國家的古文獻中,也能找到“Cenastan”、“Jenasdan”等類似的稱呼,其源頭都指向中國的“秦”。 四、復旦大學的“前世”與“斯坦”有何關系?這就要提到一所曾經蜚聲中外的大學——震旦大學(Aurora University)。 1903年,著名教育家馬相伯先生在上海創辦了震旦學院。“震旦”一詞,正是取自那個古老而充滿寓意的梵語名稱“Cīnasthāna”,寓意“東方之光,中華曙光”。 馬相伯先生以此為名,寄托了教育救國、開啟民智的宏偉理想,希望這所大學能像它的名字一樣,成為照亮中華未來的曙光。 后來,因辦學理念差異,馬相伯先生于1905年另起爐灶,創辦了復旦公學。“復旦”一詞源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的“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同樣象征著復興和光明。這所復旦公學,就是如今復旦大學的前身。 可以說,從“震旦”到“復旦”,改變的只是校名,不變的則是那份為國育才、追尋光明的初心。 所以,別再以為“斯坦”只是中亞的專屬標簽了。 在漫長的世界文明交流史上,中國同樣被尊稱為“斯坦”——“震旦”,一個承載著古老歷史、寓意光明的名字。這段有趣的“名分”,不僅記錄在古印度的梵語典籍里,也烙印在中國近代教育的起點上,提醒著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參與者,既是“秦那斯坦”(Cīnasthāna),也是包容萬象、光芒自明的中央之國。 (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學習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