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恒通在線提示:《蒙(méng)求》是唐朝李翰(hàn)編著的以介紹掌故和各科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兒童識字課本。全書都用四言韻文,每四個字是一個主謂結構的短句,上下兩句成為對偶,各講一個掌故,總計2484字。 【原文】桓典①避馬,王尊叱馭②。 【注釋】①桓典:字公雅,東漢時期大臣,曾官居御史中丞一職。 ②王尊叱馭:王尊,字子贛,涿郡高陽(今河北高陽縣)人,西漢末年大臣。 叱馭,怒斥駕車的人。 【譯文】權貴們遇到騎馬出巡的桓典時,往往會提前避開他;王尊斥責駕車的奴仆,不要顧及道路的危險,放心大膽地向前走。 【典故】桓典避馬:典故出自于《后漢書·桓典傳》。 東漢時期,桓典擔任侍御史一職,當時朝廷中宦官專權亂政,濫殺無辜,人人自危,但是只有侍御史桓典執政毫不畏懼回避他們。他常常騎著青白色的馬,京城中的權貴都十分畏懼他,相互紛紛說:“走著走著就要停下來,為的是可以避開那位騎青白色馬的御史。” 王尊叱馭:典故出自于《后漢書·王遵傳》。 在益州的邛郲,有一處地名叫九折阪,這處地方地勢險要,通過的時候,一有不慎就容易導致車毀人亡的后果。 先前的時候,王陽曾擔任益州刺史一職,當他經過這個地方時,感到這里太過于兇險,于是就感嘆地說:“我的身體是父母給的,我怎么能夠在這樣的地方冒險通過呢?”隨后王陽就稱病告老還鄉。 后來王尊前來擔任益州刺史的職務,當他從這個地方經過時,身邊的人就告誡他說:“先前,王陽大人不敢冒險從這條路上經過,我看我們還是另尋出路吧!”但是王尊卻不為所動,反而下令說:“不要害怕,我們直接過去就行。王陽的行為是想保全自己奉養雙親,而我則是為國盡忠,為的是能夠做一名稱職的大臣!” 【賞析】桓典剛直無畏,使得權貴們對他懼怕萬分;王尊的行為告訴我們,做事要具有充沛的正氣,只有正氣才能夠讓人信心百倍、勇往直前,具備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能力。 【原文】晁錯①峭直,趙禹②廉倨。 【注釋】①晁錯:西漢時期人,漢文帝、漢景帝在位期間朝中大臣,曾積極建議漢景帝推行'削藩’政策,后被誣陷致死。 ②趙禹:西漢人,司法官員。 【譯文】晁錯居官期間,以嚴峻剛直而著稱;趙禹為人性情孤傲,做事不近人情。 【典故】晁錯峭直:典故出自于《漢書·袁盎晁錯傳》。 晁錯是西漢時期大臣,他在朝中任職的時候,以嚴峻剛直而著稱。同時晁錯做事也極其刻薄寡恩,正是在他的建議下,西漢王朝才開始著手加強中央集權的行動,迫不及待地推行“削藩”政策,由于太過激進,最終激起“七國之亂”,晁錯也在這場叛亂中被漢朝皇帝當作替罪羊殺掉了。 趙禹廉倨:典故出自于《史記·酷吏列傳》。 趙禹是西漢時期朝廷的一名官員,為人廉潔,性情孤傲,特別是在他做官后,更是不近人情,斷絕了一切私人的宴請活動。即使是同僚宴請他,他也從不回請對方。趙禹以這樣的方式來表示自己廉潔的行事方式,希望在處理公務的時候不受到私人感情的影響。 【賞析】晁錯為人嚴峻剛直,但過于嚴峻反而帶有刻薄的特征,這也是后來皇帝將其當作替罪羊處死的重要原因;趙禹以孤傲高潔的方式,來保持他一心為公的行事作風,這一點值得人們稱贊,遠離人情是非,才能無欲則剛。 |
|
來自: 昵稱503199 > 《蒙求解讀+一筆寫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