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關注我們三易生活的朋友可能記得,我們對于智能手表這類產品的態度,長期以來都是看好“全智能表”、同時不太推薦“輕智能表”。 ![]()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在如今這個智能手表越來越被看作是個人健康監測終端的時代,硬件性能明顯更高、能“帶動”更復雜健康監測算法的全智能表,從原理上就更容易實現高準確度的健康信息監測。 而且縱觀市場也不難發現,諸如“個人快速體檢”、“血管彈性測試”、“身體抗氧化能力測試”之類,近年來新興的智能手表健康監測功能,無一例外都是由全智能手表首發,從側面也證明了“更高硬件性能”對于智能手表實現更專業的健康監測功能很有必要。 ![]() 但這是不是就說明,只要是高性能的、全智能的智能手表,健康監測能力就一定更強大,監測結果就一定更準確呢?從近日的一份測試結果來看,似乎并非如此。 此次測試的組織者是一位生物信息學專家兼視頻博主Rob ter Horst,他共找來了近60款智能手表,其中既有像Apple Wacth Ultra2、三星Galaxy Watch 8這樣的“全智能手表”,也有以華為Watch GT系列為代表的“輕智能手表”,還有Garmin這種價格很高、算力不強,但通常被認為是“算法經驗更豐富”的“硬核智能表”,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價格更低的智能手環產品,可以說基本上是將海外市面的主流產品都集齊了。 ![]() 室內騎車心率準確度,越靠近右上角越準確 在測試項目上,他也設置了許多項目,包括多個心率測試(室內騎車、戶外跑步、戶外騎車)和一個睡眠監測項目,以及其他的運動測試。每一個項目他都會使用更專業的監測設備(比如心率帶、多導睡眠腦電圖儀)來作為參考,而且還考慮到了參考設備本身的誤差率因素。 從結果來說,旗艦型號的“蘋果表”在所有心率監測測試中均表現極佳,它的測試結果幾乎與心率帶測得的數據沒有差異。但在其他參測的智能手表上,結果則多少有些讓人感到意外。 ![]() 室外騎車心率準確度,越靠近右上角越準確 比如,對于同樣被公認具備頂級主控和監測算法的三星Galaxy Watch 8來說,它在室內騎車項目的心率測試準確度僅次于Apple Watch Ultra 2,似乎證明了“高性能全智能表”的優越性。但到了室外騎行場景中,三星這款全智能表的表現卻突然一落千丈,準確度只有倒數幾名,甚至不如自家的老型號,以及很多價格更便宜的智能手環。 ![]() 室外跑步心率準確度,可以看到某些智能手表表現極差 更有意思的是,這種“老型號反殺新型號”的現象并非三星獨有。在騎行心率準確度的這份對比表格中可以看到,包括華為、Amazfit、Garmin的多個品牌,都出現了更新、更貴的智能手表,心率測量準確度反倒不如老型號的現象。甚至在這個項目中,只有蘋果表真的做到了“更新、更高端的產品,測試就更準”。 可以看到,唯一一個測得“沒那么準”的蘋果表,正好就是目前市場定位最低的Apple Watch SE。 ![]() 睡眠追蹤準確度,同樣越靠近右上角越準確 但這是不是說蘋果表就“無敵”了呢?其實也不是。比如在睡眠監測的測試中,所有參測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的表現其實都距離專業設備有著較大差距。即便Apple Watch Ultra 2依然是表現最好的那一個,但它的快速眼動 (REM) 和深度睡眠檢測準確度依然只有73%,遠低于它在運動心率監測測試中的水準。 更不要說測試人員還發現,在部分運動項目(比如舉重)中,如果運動員的手腕承受了很大壓力,那么此時所有的智能手表、手環的心率測試將全部失效。請注意,這還不是說“測不準”,而是它們會變得壓根就測不出心率讀數來。 ![]() 三個智能戒指、一塊表、一根心率帶,這位測試者顯然是可穿戴設備極客 說實在的,盡管Rob ter Horst在他的測試一開始就講到,他主要的目的是想要考察Apple Watch Ultra 2在升級到最新版系統后的健康監測表現是否有變化。但從最終收集到的測試數據來看,他并不僅僅只是證明了蘋果的高端全智能表可能確實在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都比其他家要做得起碼靠譜那么一點,實際上還替我們發現了許多之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 ![]() 比如,這次的測試結果相當于提醒了大家,智能手表的“健康測試準確度”是一個系統工程,并不是說只要有高性能主控,健康監測結果就一定更準。因為它還會涉及到廠商有沒有認真寫算法、有沒有用足夠好的傳感器用料,甚至包括傳感器表面的透鏡結構、表帶有沒有設計合理的松緊度,這些都會在實際使用中影響到健康監測的效果。 又比如,盡管現在從一兩百元到幾千元的智能手表,通常都會宣稱支持幾十、甚至上百種不同的“運動模式”,但廠商們究竟有沒有對每一種運動模式都真正認真地去寫了算法的適配,其實是很難驗證的。這也就可能體現為某些“常見運動”測得準,但相對冷門運動可能實際上就是“湊數算法”、壓根不具備實用價值。 ![]() 當然,Rob ter Horst此次的測試主要還是心率、睡眠時間這種“可驗證”,能直接拿權威監測設備做對比的結果。而在我們過去講到的智能手表“算法有效性”問題,則更多集中在諸如運動卡路里消耗量、運動效果評價體系這些,在用戶中同樣很受關注,卻更難被驗證是否準確、是否“糊弄用戶”的方面。 ![]() 無論從技術還是人性的角度來說,更貴的全智能手表監測結果確實就更準確 正因如此,雖然此次測試的結果表明,對于整個智能手表行業來說,健康監測的準確度似乎并不完全與設備的性能、價格成正比,但我們依然堅持自己一貫的觀點,即“全智能手表”在健康監測結果的可靠性上,必然還是整體高于輕智能手表。 其實這不只是因為全智能手表性能高、能夠承載更復雜的算法,還因為哪怕全智能手表即便出了BUG、或是被發現存在“算法偷懶”的問題,其更高的硬件規格也允許廠商有“后期補救”的空間。 況且從最基礎的商業邏輯來講,輕智能手表和全智能手表之間,畢竟有著不小的價格鴻溝。這也就意味著廠商不管是從長期成本、還是用戶口碑的角度來說,都會更有“動力”去將定位更高的全智能手表在軟硬件方面都做得更靠譜些。 “游戲本”和“游戲手機”,其實既耐用、也更省錢。 不使用端側AI的話,谷歌在Pixel 10上就有虛假宣傳的嫌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