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北京著名景區(qū),昔日的皇家御苑、今朝的人民公園;地址是文津街1號,就在故宮西側,什剎前海之南。在前海南邊兒為什么叫北海呢?因為北京城中的“六片海”分為兩個區(qū)域,前海、后海、西海偏北,合稱后三海、外三海、什剎海,是開放區(qū)域。北海是針對中海與南海(合稱中南海)而言,三者合稱前三海;明代起被圈入皇城內,故此也稱內三海。 作為皇家禁園、就算是朝中重臣未經允許都進不去,由于在皇宮西側、別稱西苑,故又稱作西苑三海。封建王朝覆滅后的中南海做過總統(tǒng)府,如今是我國的政治中心;而北海在1925年8月改為公園,是最早面向群眾開放的皇家園林之一。其實北海的歷史非常悠久,宋朝時北京作為遼國陪都,就對該地進行開發(fā),叫金海瑤嶼。金代進一步開浚湖泊并積土成山、稱瓊華島,建為苑囿行宮。 元初以瓊華島和湖泊為中心營建都城,明永樂遷都后與中南海一起成了皇城禁苑,明清兩代大事修葺并廣增建筑。今天的北海公園里有白塔、有瓊島春陰、有團城,團城里鎮(zhèn)國玉器瀆山大玉海(俗稱玉甕);還有數不清多少條龍的九龍壁、珍藏著三希堂石刻的閱古樓、北京城內最大古石橋金鰲玉棟、園中之園濠濮間、獅子“屁股朝外”的永安寺……著名景觀太多,一時難以盡述。 其中的故事自然也不少,說個知名度相對較低的吧:漪瀾堂。漪瀾堂位于瓊華島北側,是清代遺留的一組古建筑群。漪瀾的本義是指水面波紋,最早見于《文選·左思<吳都賦>》:'雕琢蔓藻,刷蕩漪瀾'。所以一看這組建筑的名字就知道是指著北海說的,看似作為觀景之所。昔年的皇家禁苑,當然是皇帝和他媽以及媳婦兒們才能來玩兒;不過有時候也帶著大臣們,康熙還在中南海瀛臺跟大臣們一起釣魚,誰釣上來的魚就賞給誰。 康熙和乾隆都對瀛臺情有獨鐘,康熙曾在此辦公,史稱瀛臺聽政;乾隆少年時期在此讀書,登基后也在瀛臺聽過政,并辦過宗親宴,用茅臺燒春款待眾人。但到北海主要是玩兒,春夏觀景,冬天看冰嬉(花樣滑冰表演)。但要是光坐在漪瀾堂里看景兒?第一是看不全,第二多“干的慌”啊?所以漪瀾堂的主要功能其實并不是“觀景臺”,而是游憩及文化生活使用。邊吃邊看多好啊?順便聽聽戲、看看歌舞,曾是皇室重要的娛樂場所。 有時候皇帝也在此處理些個政事,包括宴請賓客及讀書、休寢等。漪瀾堂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占地約300米,整體依山勢布局。乾隆數次下江南,貪戀江南美景,所以在北京的皇家游園中大肆仿建,漪瀾堂是仿照鎮(zhèn)江金山寺 (江天禪寺)“寺包山”的設計手法,建為“屋包山”的格局,形成“江天一覽”的景觀,融合了江南園林風格與北方建筑特色。1925年北海辟為公園后,漪瀾堂一度作為茶樓, 魯迅 、 冰心等文化名人曾在此品茶會友。 ?同年、曾在清宮御膳房當差的趙仁齋和其子趙炳南,請來孫紹然、牛文質、王玉山、溫寶田、趙永壽、潘文響等原御廚,合伙在北海北岸開了一間茶社,取名仿膳,按御膳烹飪方法制作宮廷小吃及風味菜肴。既然是正宗宮廷技法,干嘛不直接叫“御膳”呢?因為封建王朝已經被推翻,這會兒末代皇帝宣統(tǒng)被北洋政府優(yōu)待了幾年之后也被趕出了后宮。步入民主共和的年代不太讓提“御用”之類。 再說那個軍閥割據的動蕩時代,還有人輪番兒鬧復辟,誰知道哪天皇帝老兒又“殺”回來了,叫“御”豈不犯忌諱?所以叫“仿”。不過畢竟在幾年前還是咱老百姓甭說吃、見都見不著的東西,所以想“一探究竟”的人不少,仿膳就一直開到了解放后。1955年公私合營變?yōu)?/span>國企,1956年更名為仿膳飯莊。1959年將經營地址遷到了漪瀾堂。1966至1977年北海公園因“特殊原因”停止對外開放,仿膳也跟著停業(yè)了。 1978年北海公園重新開放,仿膳飯莊也得以恢復。2016年出于對歷史文物的保護,公園與仿膳飯莊達成協(xié)議,完成了漪瀾堂建筑群的騰退工作。2019年開始對建筑群進行整體修繕,恢復其歷史原貌。2022年12月底,近3年的修繕及布展工作完成,漪瀾堂古建筑群重新開放,既復原了清代皇家室內陳設,又利用多媒體展示其歷史功能和文化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