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論與錢穆的方法1、基本判斷:錢穆不貼標簽,也不簡單“黑白化”評價。他主張在具體時代、具體社會的脈絡中看制度:任何制度均有因時制宜的“得”,也會隨環境變遷而暴露“失”。關鍵在于是否形成相互配套的整體,以及能否隨社會經濟與軍政環境的變化而及時校正。 2、四個觀察面向:錢穆以漢、唐、宋、明、清五代為主線,從四大制度域系統對比——政府組織(權力配置)、取士用人(選舉考試)、賦稅財政(經濟制度)、國防兵制(軍事與邊防)。他看制度的“得失”,更看其與社會結構的耦合度與可持續性。 3、判別邏輯:制度要有效,需滿足三點: - 政治上有限而有力(能征善治且受制衡);
- 經濟上產權穩定、稅制順應貨幣化與流動性;
- 軍事上成本可控且邊疆適配。
反之,則會導致“強而任意”或“弱而無用”的失衡。
二、歷代制度得失實例(25例,分代詳析)(一)漢代(5例)1、皇權與相權的功能分設(漢) - 制度:皇室象征統一,實際政務由丞相系統(“三公九卿”)主理,中央-郡縣自上而下。
- 得:在封建余緒未盡的背景下,快速塑造統一官僚體制與行政效率,避免“家國不分”。
- 失:缺乏剛性法定邊界,帝相關系隨君主性格與形勢擺動,易“皇權收歸內廷”,削弱集體決策。
- 啟示:權力分設需有剛性程序與制度性約束,否則“分”只是暫態,“合”才是趨勢。
2、察舉孝廉與地方薦舉(漢) - 制度:以德行與才具為主的地方薦舉進入仕途。
- 得:在紙張與印刷未普及條件下,低交易成本選才,快速補充基層政務人才。
- 失:隨時間滋生人情門第與流于形式,擇人標準易被“世家”俘獲。
- 啟示:口碑式選才在信息不對稱時有效,但需與考試、考績配合以遏制門閥化。
3、“輕徭薄賦”與鹽鐵專營(漢武帝后) - 制度:“民輕稅”是基本政治理想;對鹽鐵酒實行國營或榷利以充軍費。
- 得:短期維持邊疆戰事與國家財政安全,避免對農稅的急劇加碼。
- 失:壟斷抑制民間活力,層層盤剝與尋租,長期損害市場效率。
- 啟示:財政軍事壓力不能只靠“榷利與專營”轉嫁,需做稅基現代化與產業升級。
4、郡縣制與刺史監督(漢) - 制度:中央派出刺史巡察,郡縣分治、職能分明。
- 得:統一法令與財政統計(“上計簿”)形成早期“數據治理”,利于整合超大版圖。
- 失:對地方情況“一刀切”時,易失靈;刺史權力邊界模糊,監督與行政混淆。
- 啟示:大一統需“統一制度+分區治理”,監督與執行應職業化分離。
5、編戶齊民與徭役兵役(漢) - 制度:編戶納稅、勞役與兵役分層承擔。
- 得:在農業社會提供財政與國防的基本盤。
- 失:人口與戶籍管制下的“逃戶”增多,服役與力役的機會成本高,催生社會撕裂。
- 啟示:強制型勞役在貨幣化社會必然失效,需向貨幣稅與職業化軍隊轉型。
(二)唐代(5例)1、三省六部制與政事堂(唐) - 制度:中書(出令)—門下(覆核)—尚書(執行)三分權;政事堂議政。
- 得:建成系統化“出令—復核—執行”的流程型政府,減少個人獨斷。
- 失:非常態危機下(宦官、外戚、藩鎮)制衡鏈條被破,程序化失靈。
- 啟示:流程制衡有效,但要有“非常態應急機制”與人員任免的防滲透設計。
2、科舉取士替代九品中正(唐) - 制度:由門第評價轉向公開考試(進士)。
- 得:打破門閥壟斷,提升社會流動,文化整合帝國。
- 失:后期“詩賦取士”與應試化問題凸顯,實務能力與政德評估弱化。
- 啟示:公開考試是底座,但需疊加“政務實操/德行考核/任后考績”。
3、租庸調與兩稅法(唐中晚期) - 制度:從以實物與力役為主,轉向貨幣化、就地征收、因戶計稅。
- 得:更契合人口流動與商業化,提高征收效率。
- 失:統一額數忽視地區差異,富戶避稅、貧戶加負現象并存,地方執行易異化。
- 啟示:稅改必須“因地差異化+反避稅+透明預算法”,否則效率收益被公平成本吞噬。
4、府兵制(唐初) - 制度:自備武備、農戰合一,平時耕作、閑時訓練。
- 得:低財政負擔、兵源廣泛,穩住早期邊疆。
- 失:土地兼并后小農解體,兵員基礎消失;制度自我瓦解引發募兵化。
- 啟示:把軍制建立在“小農有產”前提上不可持續,需隨土地結構變化及時轉軌。
5、節度使與藩鎮割據(唐) - 制度:邊疆軍政合一的節度使以“因地制宜”方式穩邊。
- 得:短期提高邊防效率與應變能力。
- 失:財政與軍權地方化,中央失去縱深控制;安史之亂后藩鎮難以收束。
- 啟示:分權要有“財權與軍權的回路設計”,嚴防“非常態權力”常態化。
(三)宋代(5例)1、強干弱枝與文官集權(宋) - 制度:中央高度集權,抑武崇文,削藩抑節,嚴控邊將。
- 得:有效抑制內亂,行政法度精細,市民經濟繁榮。
- 失:邊防韌性不足、前線決策遲滯,遇強鄰戰略被動。
- 啟示:內穩外危的均衡難題,需“文武并重+前線授權邊界+戰時機制”。
2、轉運使與“三司”財政(宋) - 制度:度支、戶部、鹽鐵三司分治財政,轉運體系保障財糧上解。
- 得:財政專業化、精細化,商業稅制與榷鹽體系完善。
- 失:機構臃腫、交易成本高;對軍費剛性支出缺乏彈性調節。
- 啟示:財政專業化要配合“機構限縮與預算規則”,避免“精細—臃腫”反轉。
3、科舉極盛與資格民主(宋) - 制度:科舉規模空前,重經義、策論,士人廣泛進入政體。
- 得:社會流動與文化整合達到峰值,政治合法性強。
- 失:經義化導致實務與科技創新不足;“冗官化”抬升財政負擔。
- 啟示:選才要“德才術并重”,給技術與實務人才留出上升通道。
4、王安石新法(青苗、市易、方田、保甲等)(宋神宗) - 制度:以國家信用與市場手段矯正財政與軍政痼疾。
- 得:理念先進,試圖用金融與制度化統計(方田)擴稅基、穩物價、強基層控制。
- 失:推行過急、考核扭曲、地方執行異化,社會撕裂。
- 啟示:結構性改革需“試點—評估—推廣”的節奏與考核糾偏機制。
5、紙幣(交子)與海貿擴展(宋) - 制度:紙幣與海關、市舶司稅收,推動商業資本與貿易。
- 得:金融創新與外貿興盛,城市經濟活躍。
- 失:紙幣濫發與財政透支風險;對外貿沖擊缺乏宏觀對沖工具。
- 啟示:金融與貿易繁榮必須配套“貨幣規則+外部沖擊緩沖器”。
(四)明代(5例)1、廢相與內閣票擬(明) - 制度:永樂后期至仁宣間成型,弘治后內閣成決策中樞但法統上為“顧問”,皇權極大化。
- 得:短期提高集中度與執行力,壓制權臣專擅。
- 失:缺乏制度性制衡,政治“內廷化”“批紅制政”,易生廠衛恐怖與政策反復。
- 啟示:提高效率不能以破壞制衡為代價,內外朝需法定程序化。
2、衛所軍戶制(明初) - 制度:軍戶世襲駐防、平戰結合。
- 得:建國初期低成本維持大規模邊備。
- 失:經濟結構變遷后軍戶逃散,戰斗力空心化,被迫募兵、軍費暴漲。
- 啟示:把軍制綁定于“世襲身份+土地”的模式對抗市場化大勢必敗。
3、里甲黃冊與賦役制度(明) - 制度:以戶籍黃冊管理賦役,按里甲輪役,配合魚鱗冊丈量。
- 得:在早期靜態農業社會下,統計與征收有序。
- 失:人口遷徙與貨幣化后,賦役“沉沒于弱者”,權勢戶逃避,激化不平。
- 啟示:稅役現代化必須跟上社會貨幣化與流動性,定額制會“強者通脫、弱者承壓”。
4、一條鞭法(張居正) - 制度:賦役合一、折銀征收,簡化稅制與征收環節。
- 得:提高征收效率、增強財政可預期性。
- 失:銀本位與國際白銀波動傳導至基層,地區差異被忽視,貧弱地區負擔相對上升。
- 啟示:稅制簡化有益,但需引入“地區系數+逆周期緩沖”。
5、海禁與開放的搖擺(明中后期) - 制度:在倭患與走私壓力下,海禁—開放反復。
- 得:安全優先的短期可控。
- 失:錯失外貿紅利與產業升級契機,走私—打擊的“貓鼠循環”抬高社會成本。
- 啟示:安全與開放的平衡,需靠“可管控的開放+沿海治理現代化”,而非一禁了之。
(五)清代(5例)1、軍機處與決策效率(清) - 制度:雍正設軍機處,簡化流程、提高反應速度。
- 得:集中統一、戰時與跨區事務處理迅速。
- 失:程序化審議被壓縮,信息閉塞與“獨斷化”風險上升。
- 啟示:效率機構需嵌入透明記錄與異議機制,防止“快而錯”。
2、地丁銀并征與財政穩定(清) - 制度:地稅、人丁稅合并,定額征銀。
- 得:簡化征收、抑制層層加派、穩定財政。
- 失:定額僵化、未能隨經濟結構調整動態優化,隱性攤派滋生。
- 啟示:簡稅之后,要有“動態調參+公開預算法+績效轉移支付”。
3、旗民分治與八旗綠營(清) - 制度:軍政特權群體與民戶分治,八旗駐防、綠營治安。
- 得:入關初期軍事統治與地方秩序得以鞏固。
- 失:特權集團財政包袱沉重、戰斗力退化;軍政結構僵化應對外患乏力。
- 啟示:特權型軍政結構不可持續,需職業化、全民化稅基與國防動員。
4、捐納制度與養廉銀(清) - 制度:賣官以籌款,發養廉銀以抑腐。
- 得:短期紓困、一定程度規范基層供給。
- 失:激勵扭曲、行政團隊專業性下滑,“上廉下貪”結構性腐敗難治。
- 啟示:反腐與財政需制度化:公開薪酬、嚴禁買官、以考績與培訓替代捐納。
5、文字獄與思想鉗制(清) - 制度:高壓思想控制以穩統。
- 得:短期秩序與權威統一。
- 失:知識創新停滯、社會活力受損,難以對沖世界技術—制度浪潮。
- 啟示:大國長期競爭依賴開放的學術與技術生態,高壓只能換短秩序,換不來長繁榮。
二、怎樣的政治與經濟體系會讓國富民強- 有限而有力的國家:能征善治,職責聚焦教育、治安、基礎設施、公共衛生與司法;同時受憲法、司法、審計與媒體的剛性約束。
- 清晰穩定的產權與可執行契約:保護農業與工商業產權,鼓勵長期投資;高效登記、破產與執行體系降低交易成本。
- 開放而公平的市場準入:反壟斷與“競爭中立”,以規則替代特許;給技術與實務人才同等上升渠道(糾偏“唯論文/唯科舉”)。
- 順應貨幣化與流動性的稅制:簡稅、廣稅基、反避稅;引入中期財政規則、地區系數與逆周期穩定器。
- 文武并重與戰時機制: 平時權力分立、在戰時有明確的“前線授權—事后問責”鏈,強調邊疆治理的制度適配。
- 開放的知識與創新生態:允許異見、鼓勵技術引進與本土化改良,建立“試點—評估—推廣”的迭代機制。
三、怎樣的體系導致民眾窮苦、國家失敗- 強而任意或弱而無用:要么權力失控、程序拋棄;要么國家失能、治理空轉。兩者都會把成本壓在弱者身上。
- 不穩定產權與選擇性執法:資本外逃、投資驟減、尋租橫行,長遠發展動力枯竭。
- 高門檻與特權準入:門第/特許/買官賣官化,阻斷社會流動,形成“強者通脫、弱者承壓”的結構性不公。
- 稅役滯后與財政扭曲:以實物與力役維系貨幣化社會,或用榷利壟斷替代稅制現代化,最終財政—市場雙輸。
- 軍政結構僵化:將軍費與軍制綁在落后的社會結構(如世襲軍戶、小農有產)上,社會一變即坍塌。
- 思想鉗制與信息閉塞:壓制學術與技術,無法對沖外部技術與制度沖擊,長期競爭力喪失。
四、制度診斷與改革清單(可操作)- 權力配置:建立“出令—覆核—執行—審計”的閉環流程;非常態決策引入法定戰時條款與日落機制。
- 用人體系:筆試+實務+政德三維評價;任后以KPI與同儕評議考績;嚴禁買官,公開薪酬與晉升路徑。
- 財政稅制:簡稅并寬稅基;建立中期財政規則與公開預算法;加強反避稅與轉移支付的績效考核。
- 地方治理:中央標準+分區治理+責任清單;推進數字化統計與公開看板(預算、項目、績效)。
- 軍政改革:軍隊職業化與國家動員法治化;前線授權與戰后復盤入法;軍費透明與裝備采辦反腐。
- 知識創新:高等與職業教育并重;科研經費績效與開放獲取;設立國家級“制度沙盒”做政策試點。
五、結語- 錢穆的提醒:制度的生命在“合時宜”的整體配套與動態校正。一個時代的“良制”,若不隨社會、技術、經濟與邊疆環境變化而更新,就會從“得”轉為“失”。強盛來自“有限而有力的國家+開放而公平的市場+可靠的軍政與知識生態”的長期耦合,而失敗往往是“權力失衡、稅制滯后、軍政僵化、思想鉗制”的疊加效應。
- 直接行動:先做“制度體檢”(權力、用人、稅制、軍政、知識五維雷達),再定“三年優先改革清單”,同步建立“試點—評估—推廣”與“日落條款”的雙迭代,以避免“改而不行、行而不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