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已過、白露將近,悶熱里夾著黏膩的濕氣:口淡不渴、身沉乏力、舌苔厚膩、飯也不香。與其靠冰飲“鎮”住,不如順時喝湯,把濕熱溫柔地“請走”。 今天藍豆豆營養師教你用廚房里的天然食材,煮出三碗“排濕神器”,喝完渾身清爽得像剛曬過的棉被! “飯前一碗湯,勝過良藥方。”
① 輕身爽口|冬瓜薏米小排湯關鍵詞:健脾祛濕、清淡不傷胃 食材:冬瓜帶皮300g|薏米30g(泡1h)|小排200g(焯水)|玉米半根|姜3片 做法:排骨+薏米+姜+玉米小火40min,入冬瓜再20min,少鹽出鍋。 中醫說方:冬瓜清熱利水,薏苡仁健脾滲濕,小排溫養不膩,合用祛濕而不傷正。 《本草綱目》:冬瓜“清熱,利小便”;薏苡仁“滲濕健脾”。 適合:體感黏膩、下肢易腫的人;慎用:孕期不宜長期多薏米。
② 清熱潤口|綠豆百合蓮子湯關鍵詞:暑熱困倦、口干心煩 食材:綠豆50g|鮮百合1頭(或干20g)|蓮子20顆|銀耳一小朵 做法:綠豆+蓮子+銀耳小火40min,入百合再10min;溫涼皆可。 中醫說方:綠豆清熱、百合養陰安神、蓮子補脾益心,搭配更適合“暑熱+心煩”的人。 《本草綱目》:綠豆“解毒清熱”;百合“清心潤肺”。 適合:易上火、午后困倦;慎用:脾胃虛寒、腹瀉者少量嘗試。
③ 清潤不膩|老鴨陳皮蘿卜湯關鍵詞:以清代補、潤而不膩 食材:老鴨半只(焯水)|陳皮2g|竹蓀5–6根(泡發)|白蘿卜半根|姜5片 做法:鴨+陳皮+姜小火1h,入蘿卜+竹蓀再30–40min。 中醫說方:鴨肉滋陰清補,陳皮理氣化濕,蘿卜下氣寬中,合用“清中有補”。 《本草綱目》: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適合:耗汗多、口干而胃口差;慎用:高脂血癥者少油少鹽。
這樣喝,效果更穩溫熱喝:比冰鎮更護胃、利運化。 “湯+菜”一起吃:冬瓜、蘿卜多放些,增加飽腹。 飯前20分鐘半碗:先潤口胃,正餐不躁進。 清淡調味:少鹽少油,留住食材本味。
“胃喜溫惡冷,淡能養味?!?/span>
阿玲喝后感受(7天記錄)粉絲阿玲,處暑后午后總困、舌苔厚膩。我讓她周一三五喝①,周二四喝②,周末喝③。7天后:午后犯困明顯減、舌苔變薄、飯量更穩,體重輕了約1.2kg,腳踝水腫消了些。 順時而食,事半功倍。
藍豆豆營養師說:這三碗湯不是“神湯”,卻是順著節氣、順著身體的小日常。今晚就從最合你體質的那一碗開始吧;把方子收藏起來,給秋前的你一份輕爽。 版|權|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