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史書,那些攪動風云的人物,似乎都藏著同一套心法。張良為何能決勝千里?范蠡憑什么三散家財?答案或許就藏在三個字里,他們都是真正的“三無”高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先說“無相”。《六祖壇經》講“于相而離相”,這便是精髓。身在棋局,心在局外,才能看清棋盤的真相。當年越國危在旦夕,勾踐都成了階下囚,人人只看到吳王夫差的威風。范蠡卻一眼看穿了他的致命傷——驕橫。他勸勾踐,順著這位君王的性子來。于是才有了嘗糞問疾的奇恥大辱,夫差果然放松了警惕。范蠡看到的,不是君臣強弱,而是人性深處的軟肋。普通人為何難以企及?儒家講禮法,法家重律己,這些規矩有時反而成了枷鎖。范蠡若困于忠君的表象,恐怕早已是第二個文種;張良若放不下貴族的架子,又怎能得到黃石公的真傳?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再看“無情”。這里的無情,不是冷血,而是不被情緒牽著鼻子走。張良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后隱姓埋名,潛心修學。他心中那團復仇的火,沒有熄滅,卻被他壓成了冷靜的算計。后來輔佐劉邦,面對鴻門宴的殺機,面對項羽的強橫,他始終冷靜如冰,每一步都算得清清楚楚。反觀項羽,力能扛鼎,卻因一時之憤,火燒阿房宮,失了天下人心。情緒是匹野馬,能駕馭它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王者。張良就是那個最高明的騎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最后是“無我”。這是最高境界,也是最難的一關。范蠡助勾踐復國,功成名就后,他選擇泛舟五湖,放棄了一切榮華富貴。他知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放下了“我”的功勞,“我”的地位,才得以保全性命,后來還能三次散盡家財,又三次成為巨富。張良在劉邦定鼎天下后,也毅然選擇退隱,修仙問道,不問世事。他們都懂得,當一個人把“我”看得太重,就會被“我”所困,所累,所害。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你看,無相是火眼金睛,無情是金剛不壞心,無我是海納百川的胸懷。這三樣合在一起,就是成大事者的頂級配置。為啥普通人學不來?因為從小就被各種規矩框住了。儒家講仁義禮智信,法家講嚴刑峻法,這些當然沒錯,但有時候就成了思想的枷鎖。范蠡要是被“忠君愛國”給框住,他敢走嗎?張良要是被“貴族尊嚴”給框住,他敢給老頭兒穿鞋嗎?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凡事皆有度。曹操“寧我負人”,是無情太過,最終失了天下人心;商鞅苛法峻刑,是無相失度,落得個車裂的下場。真正的狠人,是像張良、范蠡那樣,手里握著“三無”的利劍,心里卻裝著一份對蒼生的慈悲。他們能出世,也能入世;能無情,也能深情。 說到底,想站上頂峰,就得先學會清空自己。扔掉固有的看法,控制泛濫的情緒,放下膨脹的自我。這不是讓你變得無情無義,而是讓你變得更強大,更通透,更能掌控自己的命運。這其中的分寸拿捏,就是凡人與圣人的區別,也是我們普通人最值得琢磨的人生智慧。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