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網上神游,無意間搜到一則龍州縣幾年前發布的,對一則提案的消息反饋。 當中介紹了龍州縣的一些文化建設情況,內文中提到了一些龍州縣的文物保護單位,如紅八軍軍部舊址、小連城遺址、越南共產黨駐龍州秘密機關舊址、法國駐龍州領事館舊址、陳勇烈祠、業秀園(陸榮廷舊居)、文昌閣、文筆塔、伏波廟、蘇保德衣冠墓等。 這些也是龍州縣內相對比較明顯的歷史遺址遺跡,有著一定的歷史文化內涵的地方了。不過,查閱現在這些遺跡的相關的介紹,有的還是有點單薄。 比如那個文昌閣。 龍州文昌閣,就坐落在龍州縣城龍江街臨江邊上,在網上轉了轉,也就找到幾段不斷被復制粘貼,被引用的文字記錄,圖片更是稀見,可見龍州的這座文昌閣少被關注,也沒多少人有興趣去了解。 也正是如此,龍州文昌閣曾經的過往也就被人遺忘,不為人知了。 龍州文昌閣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而當地又為何得偏偏在這一年建設呢? 在雍正五年(1727年)以前,龍州這一帶實行的是土官制度,由土官家族所管理,分為上龍,下龍兩個土州,正是制度不同,地方上是沒有建設傳統的文廟,書院,學署之類的科舉教育相關場所,這也是土官制度區域的人們很少出現科舉人才的原因之一。 直到雍正五年(1727年),因為上,下龍土官因犯事被撤,地方被“改土歸流”,由朝廷派出太平府通判到地方直接管理,由此,龍州成為一般的行政州縣。 正好,就在這時,雍正改變了對地方實行的教育觀念,大力的在地方推廣書院的建設(康熙時,朝廷是抑制中越邊境一帶的地方辦書院教育的,這就是另外的故事了,有空再聊),特別是實行土官制度,邊遠之地的地方。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朝廷頒發政令,要求各省省城設立書院,并撥款白銀一千兩作為開辦經費,并規定各封疆大吏負有“化導士子之職”。正是這個背景之下,書院在各地得到了大力發展。 朝廷政策的下發與實施總有個過程,即使是龍州這種極邊之地,邊境之地,文風不盛之地,最后也被影響到了。在乾隆三年(1738年),廣東人楊仲興出任(署)太平府通判,他分駐龍州,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協同龍州各鄉士紳,捐資開建了一所書院,名為:暨南書院。 書院前后三重,三楹,前為門,中為講堂,最后一重還建有樓,樓上祀文昌,樓下為教育官員的住地。這就是龍州地方開始科舉教育之始了。 不過,龍州地方的科舉教育底子比較薄,向學的人少,加上地處邊遠,想要參加科舉考試的費用也不是一般人家能承受的,所以,書院建成以后,科舉成績一直“寥寥”。 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兩個人的到來,一是太平知府查禮,二是太平府通判張春芳(張嘉碩),這兩位也是文學大家,特別是查禮,在清代文學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自然對文化教育很重視。他們看到龍州地方這樣的教育環境,“科甲不興”。就這樣,“蓋以建登科崖,文昌閣”,在龍江邊建起了一座三層塔。 名:文昌閣,上祀魁星,故又稱:魁星樓。 不過,地方的文脈興旺,文風的興盛,也并不是建座塔就可以了的,還是因為種種的歷史環境條件制約下,龍州的科舉依然難有起色,不說正考,乾嘉間就是“五貢生”也才幾個,還主要是靠“捐”才得來的名頭。 唯一值得當地顯耀的,則是嘉慶六年(1801年),當地人黃定宜(府學生)在鄉試中舉,并取得第十九名的成績。 這可是龍州的一大盛事了,所以,龍州地方決定,把這座文昌閣納入地方日常典禮中,每年進行春秋二祭,這也是龍州文昌閣最為高光的時刻了。 只可惜,區域環境,文化環境,最終這座文昌閣也還是落寞而無奈,就像今天,座落于老城一角,不起眼,不被重視。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