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下行的可轉債能否企穩? 截至9月2日午后1點,萬得可轉債等權指數下行1.82%,這是該指數連續6個交易日,累計下跌超6個百分點,幾乎抹去了8月初以來的漲幅。 另外一個數據也顯示機構對可轉債的態度有所轉向,從博時可轉債ETF來看,該ETF年內最新規模超過632億元,是全市場最大的債券ETF,該基金以周度數據來觀察,自6月底以來,首次出現了規模凈下滑。 今年以來,受權益市場較好的動能與趨勢影響,可轉債表現亮眼,Wind數據顯示,博時可轉債ETF年內資金凈流入近200億元,而9月1日單日資金凈流出超3億元。 財聯社記者從業內獲悉,機構資金確有止盈固收+的跡象。市場數據顯示,8月28日、9月1日,全市場機構資金從固收+產品中流出明顯。此外,亦有百億私募人士表示,公司在今年8月中已經逐步減倉可轉債。 可轉債下行,機構觀望態度濃厚 9月1日午后1點,可轉債再次下跌,博時可轉債ETF下跌1.27%、海富通上證可轉債ETF下跌近1%,兩只可轉債ETF領跌債券ETF。盡管午后市場在機器人帶動下反彈,可轉債ETF亦有小幅修復,但截至下午2點半跌幅仍近1%。 對于本輪可轉債市場的急跌的原因,興證固收團隊認為,壓力來自獲利盤過多所致。在調整前,本輪轉債價格明顯突破了過去10年的高點,轉債在4月調整后,幾乎沒有調整,6月開始,有大量的資金涌入轉債市場,資金的推升造成了更強的獲利盤止盈壓力,高企的估值帶來更脆弱的防御性。 轉債的風格偏向于小微品種,在歷經近期的拔估值后,有資金開始提前撤離市場,市場的成交博弈加劇,并在最近的3個交易日內出現了罕見的正股波動不大的情況下、估值快速調整。配置盤需求依然偏強,但階段性止盈也較強。 這一持續的下跌自然也引起了機構的注意。有業內人士透露,近兩日,債券市場交易活躍度大幅下降,機構觀望氛圍濃厚。從超長特別國債交易來看,9月1日成交筆數僅1255筆,較8月中下旬幾近腰斬。 可轉債近期罕見凈賣出,微盤股同步調整,在機構看來,權益依然保持較好的動能與趨勢,但內部結構分化進一步加劇,科創50、創業50漲幅加速,“買科技”+“買大票”為近期機構與活躍資金的共識,風格切換可能隨時到來。因此,轉債出現“搶跑”也就不足為奇了。 可轉債后市展望,震蕩期尋找高切低的布局機會 可轉債的持續調整,給固收+產品帶來一定的壓力。即便是當下急跌,轉債的估值仍不低,后市如何看? 估值高企依然是可轉債的風險,數據顯示,8月最后一周,平價在90-110之間的轉債轉股溢價率為27.5%,價格中位數為126.5,估值已來到歷史較高位置。國金固收團隊指出,盡管當前權益市場在風偏推動下表現出突破上行的趨勢,但可轉債整體估值已逐步來到2018年以來的歷史高位,性價比大幅回落。同時,當前平價水平較高,預計后市波動將會明顯增加。因此,整體觀點偏向中性,傾向于高切低的結構調整。 興證固收團隊表示,未來一段時間的重點,是在權益震蕩期找尋好的布局機會。本輪轉債提前壓縮高估值,帶來轉債估值結構更為健康,但更好的配置時點,依然需要結合權益判斷,可以根據性價比逐步布局一些具備彈性與賠率的品種。 也有觀點認為,可轉債配置增量資金依然值得期待,今年上半年全市場固收+規模激增2400億元。有機構指出,從歷史規律看,目前還處于增長的初期,未來有較大的增長空間。今年二季度,固收+的轉債倉位11.7%,較年初水平下降了2.7%。從一些微觀數據來看,7月依然有明顯的被動稀釋帶來的倉位下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