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寫下這篇《Notion 10 年發展史》,試圖為這個工具做一番總結,但今日再看已經略顯尷尬,洋洋灑灑萬字有余,但可能無法概括 Notion 今天能力上限的十分之一。這兩年里,中文模式順利上線、數據庫全面增強、AI 能力進一步滲透,Agent 模式正在鋪開,連離線模式都已經正式到來。 作為一名七年老用戶,我見證了 Notion 從一個小眾工具成長為如今生產力巨頭的全過程,實在頗有感慨。因此今天我想和你分享,為何在做了這么多期筆記軟件測評后,Notion 會成為我最高頻使用的筆記類工具,我都有哪些心得體會? 另外本文除了會分享我的 Notion 經驗,還將是一次 Notion 付費模板的設計思路介紹。這套模板現已加入少數派共創計劃,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了解詳情。 ??為什么選擇 Notion▍自由設計流程的權利一切可以在后臺靜默生產的自動化流程,對我來說都有無窮的吸引力。 我喜歡看工廠的罐裝流水線、喜歡在戴森球游戲里折騰萬糖自動化、喜歡視頻長尾流量所能帶來的睡后增長,雖然不多,但也算有。很多時候只要做好必要的流程鋪墊,你只需開動機器耐心運轉,收獲自會到來,這種感覺非常美妙。 而 Notion 在思考、創作與管理維度,也可以成為這樣的自動化流程搭建機器,并且所有功能開箱即用,你不需要折騰任何第三方工具,也不必擔心幾年之后它可能失去插件作者的維護。 ![]() 基于 Notion 功能塊的同步特性、數據庫分身視圖的智能篩選、自動化模塊的流程組裝,以及函數字段的自動計算,我可以在 Notion 里搭建出形態極其豐富的自動化工作流,這讓它遠遠超出了尋常筆記軟件所能定義的范疇。 嚴格來講,Notion 并非是筆記軟件,它其實是一個可以用來創造工具的工具。 只要你的交互對象是文本、音像或者數據,那么 Notion 就有充分的能力去創造、去模擬出與之匹配的流程、工具,或者說 App。它以一種相當簡潔明快的方式,把自由設計流程的權利交給了我:創建區塊、拖動組裝,完成設計。 ![]() 如果你還具備一點折騰和研究的能力,Notion 基于關聯關系(Relation)和函數字段,也可以設計出花樣繁多的個性化報表,并且函數字段無需訂閱付費方案,免費用戶也可以無限制使用。 ![]() 當然,Notion 作為云端產品的最大問題就是,幾乎所有功能都依托于網絡。你必須在意的是,把自己的「工廠」搭建在別人家里,可靠性從何而來?如果因為「堵車」有可能連自己的家都回不了,那么何必自找苦吃? 所以我的觀點是,所有的選擇都是在權衡利弊。 至少在 Notion 進入中國之前,它的訪問速度因人而異。我既無法說服你,也無法說服自己 Notion 是百分百安全的云端工具,但我愿意相信 Notion 作為百億美元估值、并且仍在飛速增長的企業,它的安全冗余足以抵消我對數據安全的顧慮,特別是 V1 版本的離線模式已經上線,未來還會有更完善的 V2、V3 版本,這點官方已經確認。 ▍透視帶來安全感如果你和我一樣對「整齊」有著無法抗拒的偏好,對「混亂」存在恐懼,如果外部世界對你來說是不可預測的,任務會突然涌現、靈感會轉瞬即逝、計劃會被隨時打亂,如果這種不確定性是你焦慮的根源,那么在 Notion 的數據庫里,一切都可以被規整、被計劃,被量化,這對我來說是一種莫大慰藉。 因為視圖即透視,透視才能從一片混亂中找到重點。這種從不同維度、不同條件,對同一組數據進行篩選、透視、切片以及自動化響應的能力,是 Notion 的殺手锏,也是這么多年來讓我覺得它無可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即便 Obsidian 最近適時地推出了 Base 功能,但我認為它至少現階段只能算是更好用的、更適合新手的可視化版的 Dataview 插件,離 Notion 的數據庫還有一眼望不到頭的距離,正如 Notion 目前堪堪可用的離線模式一樣,雙方可以互道一句彼此彼此。 ![]() 但飛書多維表格一樣能打標簽、一樣能過濾、篩選、透視,它和 Notion 有什么不同? ![]() 多維表格的本質還是表格,它只能對單元格所在的行和列進行組織和透視,無法實現類似「將行打開為頁面」的需求。而 Notion 的功能(區塊)容器是頁面,數據庫是對頁面的立體組織和透視。 打個比方,Notion 的數據庫就像一個多層書柜,每個抽屜都存放著獨立的頁面(Page),而每個頁面內又可以嵌套新的書柜(Database),形成無限遞歸的信息結構。因此飛書多維表格與 Notion 數據庫在使用體驗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產品。 ![]() ??我的 Notion 心得我越來越覺得,在「差生文具多」這句話所能掃射到的某一類人群中,包括我在內,我們追求的「效率」有時候是一種副產品。我難以容忍信息是孤立的、反饋是滯后的、流程是割裂的、生態是隔離的,因此我追求的更多是統一的秩序所能帶來的安全感,而效率上的提升則是達到身心和諧后所能帶來的獎勵。 基于此,我將把自己七年的使用經驗,與我從自己的 Notion 課程上千條讀者問答中觀察到的用戶痛點結合起來,提煉出總計九條心得感悟,這些感悟也是我設計 FLO.W 模板的核心準則,希望這套模板能夠幫助你建立一個穩定、可靠且不內耗的思考、行動與管理框架。 ▍三個長期策略在大量的觀察中,我發現很多人用 Notion 時會陷入相似的陷阱,要么過度追求復雜的系統設計,要么被瑣碎的細節所困擾。因此我總結了使用 Notion 的三個長期策略,可以盡量減少 Notion 后期很容易出現的系統混亂問題。 一、做建筑師,不做室內設計建筑師主要關注的是地基穩不穩、承重結構牢不牢、框架動線合不合理,而室內設計師則需要更多關注細節體驗、選色選材、設計光影,Notion 新手很容易代入到后者的角色中。 那個時候我也會沉迷于更換圖標、尋找精美封面、研究配色、調試第三方小組件,試圖把 Notion 裝點成一個精致的小屋。然而正是這些所謂的「情緒價值」在持續不斷地侵蝕我的注意力,所有的元素都在告訴我:「看,這里多漂亮」,而不是「來,請開始工作」。 因此在我的 FLO.W 模板設計中,我不需要在筆記里顯示天氣或者人生倒計時,不需要放滾動的相冊或者五彩繽紛的時鐘,我更需要的是清晰的結構和流暢的體驗上,而不是占用心智帶寬的裝飾品。 ![]() 二、建小房子,不蓋摩天大樓Notion 數據庫和頁面的無限縱深,很容易誘使我們往一個頁面里塞進太多東西。 我曾為此沾沾自喜,以為把所有數據庫都放在一個頁面里,滾動鼠標時那種深不見底的感覺就是「強大」的證明。但這是一種錯覺,臃腫的單頁只會帶來無盡的滾動和視覺負擔。例如下圖就是很久以前,我用 Notion 構建的「一頁」系統。 ![]() 現在我更推崇「聯排別墅」式的布局,讓每個核心功能模塊(任務、項目、筆記等)都有自己獨立的一頁。這樣即使在筆記本屏幕上顯示,鼠標也只需要滾動一到兩次,就可以完整查看當前模塊的所有內容。 同時利用 Notion 的同步塊功能,我在模板內部構建起了四通八達的頂部導航欄。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說, 這是一種比側邊目錄更高效的導航方式。你可以訪問我的模板主頁,實際體驗一下導航欄的跳轉效果。 ![]() ?? https://leon21./FLO-W-2260e68aa046807bb77cfdf37e83f766 三、擁抱雜物間,接受不完美也許你剛剛放棄了某款筆記軟件,帶著不過是從頭再來的決心看向 Notion,希望這一次能夠建立一個足夠完美、永遠不會被拋棄的筆記系統。 但事實上,沒有哪個系統能夠永遠完美,越是精密就越是容易失去穩定,因此不論是電子筆記庫還是你的真實辦公桌面,不必苛求每個地方都整齊有序,允許一定程度的混亂存在是有必要的,因為熵增是一種必然。 因此你可以適當創建一些用于收納雜物的 Inbox 頁面 ![]() 或者給自己的數據庫創建類似 ![]() 一個好的系統,應該能適當地容納你的混亂,而不是要求你時刻保持完美。最重要的是,Notion 現在的中文搜索效果其實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大多數時候我都能直接搜到自己想要的筆記,所以你不必過于擔心記的筆記找不到了。 ▍三個承重基座如果把 Notion 系統比作搭建一座大廈,那么「承重墻」就是那些一旦移除,整個系統就會坍塌的核心原則。我在 FLO.W 模板中設計了三個這樣的承重基座,它可以讓一個 Notion 系統長期穩定、且不那么令人痛苦地運行下去。 一、克制的層級數量頁面和數據庫的層層嵌套是 Notion 的魅力所在,但你也很容易因此迷失在層巒疊嶂的頁面跳轉中。大腦畢竟不是電腦,太深的路徑會帶來「我在哪」的導航焦慮。只有位置固定、層級夠淺,才能夠實現快速輸入或者快速定位。 為了實現「減少跳轉次數」的目標,我在 FLO.W 系統中只設計了三個層級,從「主頁」到任意「細分功能模塊」只需要點擊兩次即可到達。并且你可以通過頂部導航欄,在任意頁面點擊一次就能回到主頁。 ![]() 這種克制的層級設計,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構建一個高效的「信息過濾器」。 一個好的系統,不應該把所有信息都平均地鋪在你面前,它必須能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形式,為你呈現恰到好處的信息量——既不能太多讓你不知所措,也不能太少讓你無法決策。而合理的層級結構,就是實現這種過濾的最核心手段。通過對信息進行分層,來定義不同層級的優先級和可見性。 因此當你開始構建自己的 Notion 系統時,我建議你優先思考的,不是「我有多少信息要放」,而是「我在什么時候,需要看到哪些信息」。基于這種思考,FLO.W 系統的三層結構,實際上就是一套逐級遞進的信息過濾系統,希望能給你一些參考。 第一層主頁,高優先級過濾器 這一層存在的目的,是讓 Notion 能夠自動篩選出今天你最需要關注的幾件事,以此幫你過濾掉 90% 的次要信息。 首先你可以選定幾個你最常訪問的數據庫,例如任務數據庫、筆記數據庫,然后在主頁創建鏡像視圖,再添加篩選條件,過濾出你每天早上最需要重點關注幾項信息,例如「今日任務」或者「本周筆記」等。 主頁設計最好要足夠簡潔,不要堆砌太多的功能模塊,否則只會擾亂你的注意力,并且會延長每次打開的加載時間。你可以訪問我的公開主頁,實際體驗一下這第一層的主頁效果。 ![]() 第二層核心模塊,場景過濾器 當你從主頁進入任何二級模塊,比如【任務管理】,你就啟動了第二層過濾。 我把 80% 的使用場景,都固化在了這第二層,確保能在兩次點擊內完成絕大多數的日常操作。建議你觀察自己一周內最常重復的操作,然后提前設置好數據庫視圖篩選,這樣就可以極大程度提高每天的工作效率。 ![]() 第三層細分功能,個性化過濾器 這一層是為那 20% 的更具體、更細分的需求準備的。當你需要查看「所有已完成但未復盤的任務」或者「某個特定項目的逾期任務」時,你可以進入到這第三層中。 這里的視圖,是基于第二層常用功能的進一步篩選和深化。你可以在這里預設更復雜、更低頻的查詢需求,同時又不會因為把所有功能都堆在表面,而干擾到你日常高頻的操作。將低頻但高價值的分析視圖放在這里,需要時才調用。 ![]() 從「今天最重要的」到「這個場景最常用的」,再到「我此刻最想看的」,這套逐級過濾的體系,可以確保了你在任何時候,都只與你當下需要的信息打交道。只要提前設置好過濾條件,就不需要在幾十個視圖中尋找你想要的那條信息。 ![]() 二、有限的元信息類型在我作為新手剛開始構建 Notion 工作流時,我曾陷入一種「炫技」的誤區,認為數據庫越多就能覆蓋越多的場景,然而事實證明,數據庫的數量不是系統的優點,而是維護的負擔。每增加一個數據庫,就意味著多一套需要你理解和維護的字段規則,你的需求管理就會變成管理數據庫本身。 因此目標就變成了,如何用盡可能少的數據庫去適應盡可能多的場景? 我認為 Tiago Forte 的 PARA 方法論中關于領域(Area) 和項目(Project) 的理念非常值得學習,但在長期的實踐中我發現,「資源 Resources」的定義存在模糊,而「歸檔 Archives」則是一種狀態而非信息類型。 因此在 FLO.W 系統里,我設置了四種我認為最重要的元信息類型,它們分別是:
更簡練一點的說法:任務 = 動作;項目 = 目標;領域 = 方向;筆記 = 彈藥。 四種元筆記就只需要四個核心數據庫,我可以將它們集中存放在一個頁面之中,首先就解決了數據庫創建得過于隨意,以至于后期難以查找和維護的問題。 ![]() 接下來,其他所有的細分需求都可以從這四個數據庫中「長」出來,比如「會議紀要」、「靈感閃念」,都只是這四個元數據庫加上特定篩選條件的「視圖」而已。 ![]() 因此下一次在你產生「這需要一個新的數據庫來裝」的念頭時,不妨思考一下,這條信息的本質是什么?它屬于哪一類元信息?有沒有現成的數據庫可以容納它?如果只需要增加一個「選擇」字段的選項就可以實現,那么就不要再創建一個新的數據庫。 三、有方向感的信息關聯截至目前各個模塊之間的關聯只體現在了頂部導航欄的聯通上,它們現在還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數據倉庫,你需要打開那一扇門,走進去,才能看到里面都放了些什么。 但如果只有如此,則不足以體現 FLO.W 模板的「流動」之名。我追求的是不僅僅是頁面之間點對點的簡單連接,而是一種帶有上下文、有方向感、能傳遞更多背景信息的關聯方式。 它的實現方式其實也很簡單粗暴,就是用數據庫的 Relation 關聯字段。 ![]() 一般的雙鏈筆記就像城市中的無數條小路,雖然四通八達,但缺乏路牌的指引,面對眾多出口時仍會迷失方向。鏈接雖多,卻缺乏方向感。 而在 FLO.W 系統中,因為我已經定義了四種元筆記,那么不同的元筆記之間的關聯就會自動帶有默認的角色和意圖,可以是一種任務委派,也可以是一種資源調用。 例如:
![]() 基于關聯關系還可以實現更多的高級自動化流程,例如:
這讓信息不再是漫無目的地漂流,而是像一個帶著明確目標的信使,通過關聯奔赴指定目的地。當你從筆記到任務,從任務到項目,再從項目鏈接到領域,你就可以構建一條清晰的信息流動路徑,幫助你在日常工作中保持對大局的把握。 雖然在 Notion 數據庫內創建這樣的關聯關系并不難,但我的建議是,首先你的數據庫的數量要足夠精簡,其次你對每個數據庫的職能定義要足夠精準, 只有這樣它們在相互關聯的時候,各自的角色才不會混淆,隱含的上下文信息才會足夠具體。 并且在搭建初期一定不要同時創建過多的 Relation,要足夠克制,否則后期對 Relation 的維護也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三個關鍵動作如果說「長期策略」是心態,「承重基座」是骨架,那么接下來這三個「關鍵動作」,就是讓這套系統能夠正確運轉的「肌肉發力點」。它們是我在實踐中打磨出的,能有效對抗拖延、避免混亂的日常習慣。 一、別多想,先記下來曾經我一直覺得,Notion 并不是一個適合用來實現快速記錄、捕捉靈感的工具,首先它太重了,其次它不夠快,最大的問題是它太「空曠」了。因此,以下這些問題或許也曾經困擾過你:
為了解決這三個問題,我想讓 Notion 的捕捉體驗可以盡量地接近 flomo。 ![]() 我的觀點是,flomo 最重要的設計不是標簽或者其他,而是以下三個:
所以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思路,在 Notion 中創建這樣的一個速記數據庫:
而且這個速記的 Button 復制后可以放在任意位置,你就可以在任意地方激活速記流程。 ![]() 同時我還在 FLO.W 系統中設計了一個 iPhone 快捷指令,激活這個指令之后,就可以在手機上用語音記錄靈感。語音轉錄的文字會通過硅基流動的任意 AI 模型(如 DeepSeek)來添加標點符號、最簡化修改識別錯誤,然后再自動存儲到這個速記數據庫中,并打上「語音筆記」的標簽。 ![]() 然后你就可以構建這樣一個快速捕捉靈感或想法的速記頁面了。 ![]() 速記結束后,還可以設置一個定期清理的流程,例如可以用數據庫按鈕將這條速記內容快速流轉到「任務」或者「筆記」數據庫中 ![]() 二、將下一步動作具體化我們之所以會對一個任務感到畏懼或拖延,通常不是因為它真的有多難,而是因為它在我們的腦海里是模糊的,不夠具體的。以寫完本篇文章為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很容易讓人畏懼的任務。 因為我可以先構思標題、可以先寫大綱搭建內容框架,當然也可以先整理資料、總結所有核心要點。其實單看每一件事的難度并不至于讓人無法執行下去,但這種 「A 或許可以」、「 B 好像也行」的多重選擇在我看來才是拖延癥的頭號原因,因為這樣一來你看到的不是「兩條可選的路線」,而是兩條路線「可能存在的問題的疊加」。 因此我認為第二個關鍵發力點就是,要刻意練習為所有任務事項提取出一個清晰、具體、立刻就可以執行的小動作,哪怕只是「翻開書本」。 在我的「任務數據庫」中,這樣一個字段叫做「下一步做什么」。 ![]() 在我的「項目數據庫」中這個字段叫做「備注」,我可以在這里記錄這個項目要做什么、為什么做,大概可以怎么做。 ![]() 在我的「剪藏數據庫」中,這個字段叫做「為什么收藏」,這樣可以讓自己下次再看到這一條剪藏時,能夠有目的性地去閱讀和瀏覽,更快地回想起自己當初收藏這條信息時究竟想實現什么目標。 ![]() 這些字段的設計要盡可能降低下一次再見到這條筆記時的處理門檻,它不能是「繼續推進」這樣的模糊表述,而必須是能直接執行的具體動作。這樣可以讓我們立即開始工作,而不是在思考從哪里入手上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當你習慣于為每個任務定義一個清晰具體的第一步動作,你會發現拖延癥變得不那么嚴重了,因為你總是知道第一步該做什么。只要開始行動,行動就會有慣性,它會推著你一步步將所有事情做完。 三、圍繞行動去組織信息在經歷過印象筆記的混沌剪藏時代后,大多數人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歸檔」本能,我們總是希望為一條筆記找到一個可供歸類的主題,這個過程會帶來短暫的整潔和安心,看著不斷增長的文件夾和標簽數,更是能獲得一種虛假的成就感。 我們安慰自己,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總有一天會用得上的,然而那個「總有一天」很少到來。 ![]() 當一個真正的挑戰,比如「寫一份季度營銷方案」這個任務擺在眼前時,我們開始在無數個文件夾里翻找,不斷地搜索各種關鍵詞,在開始創作前,我們寶貴的意志力已經被消耗殆盡。 這里最大的問題不在于分類的主題無法窮盡,而是我們把分類當成了目的,這樣一個靜態的系統自然無法應對流動的、動態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我們應當轉變思路,圍繞行動去組織信息。 首先在 FLO.W 的「筆記數據庫」中,我為筆記分配了六種角色,它們分別是: ![]() 在這里我不以信息的主題作分類,而是以它的「職能」來定義,即這些筆記能如何使用。 例如,「疑問」需要被回答,「流程」意味著可以被沿用,「日志」意味著經歷可以被回溯。我將筆記的分類范圍縮窄,這樣當一則筆記產生時我只需要從這六種職能中去做選擇,只需要思考它現在要解決的是什么類型的問題,以及它未來有可能會被如何使用即可。 這樣一來就完成了筆記的第一層分類,相當于為你的 Notion 系統配備了運營、策劃、后勤、人事、顧問等角色。下一步就是把這些職能不同的專家,分配到他們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 ![]() FLO.W 系統的最頂層設計是領域(Area),每個領域都是為了推動、促進某個人生目標的實現。有了明確的目標后,還需要合適的「人」或者「技能」來執行,每一則筆記就相當于一位具備特定技能的專家。 所以下一步我會將筆記關聯到它所能應用到的領域上。 ![]() 然后我就可以在那個領域中,看到領域之下都有哪些筆記可以用。 ![]() 基于 Notion 的數據庫特性,我們還可以對 Relation 這個字段進行分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關聯領域」這個維度對「所有筆記」進行透視。 ![]() 同樣地,筆記也可以關聯到特定的「任務」或者「項目」上,這時「任務」或「項目」便成為筆記的另一種分類標簽。 這種基于關聯關系的分類方法有一個顯著優勢:當我需要給筆記打標簽時,不僅可以從現有的「筆記職能類型」中選擇合適標簽,更重要的是,由于系統已經用「任務」、「項目」和「領域」這三個維度對標簽進行了預先分類,提供了充分且準確的上下文背景,因此我的標簽選擇過程可以快速且精準。 ![]() 傳統的標簽系統非常考驗你的抽象歸納能力,面對一篇筆記你可能需要在幾十、近百個標簽庫中思考,這篇文章屬于哪一個主題?并且不同類型的標簽還會雜糅在一起,有的是任務標簽,有的是主題標簽,這個搜索和查找的過程會非常發散和緩慢,容易讓人陷入選擇困難癥的境地。 ![]() 而現在,當我寫完一篇筆記,我考慮的是更具體的關系:
于是思考的范圍就被收窄,我不需要面對無窮的標簽宇宙,只需要在我當前正在關注的、正在執行的、有限的任務、項目或者領域中去做出選擇即可。 ![]() 這樣一來我們就實現了「圍繞行動去組織信息」這一目的,因為行動總是發生在具體場景中,這種場景化的記憶往往更加深刻。有了模糊的場景線索,就能通過「項目關聯」或「領域分類」快速定位到這篇筆記,而無需在成百上千的筆記中漫無目的地查找。 ??關于 Notion 模板很多時候我的大腦就像一座擁擠的火車站,太多想法與任務如同沒有時刻表的列車,隨時涌入又離去。Notion 則是我目前找到的解法,它為我構建了一個清晰的班次時刻表,讓每個想法和任務都有了明確的軌道、站點和到達時間,不再混亂地相互碰撞搶道,而是井然有序地按計劃運行。 它不是唯一選擇,也并非適合所有人,這個系統也不能賦予我超能力,只是讓我可以把那些繁重的記憶、整理和調度工作交給外部系統來承擔,它讓我終于能將注意力留給真正重要的事:深度思考一個問題,創造有價值的作品,或者與家人共度一場不必反復確認行程的旅行,那些內在的秩序,最終會以外在的平靜與自由作為獎賞。 這些年來我也看到了太多讀者滿懷熱情地開始嘗試 Notion,最終卻迷失在復雜的數據庫關聯和函數里面。也看到很多人興沖沖地下載模板,但又因為難度實在太高,在搞懂到底該怎么用之前就已經消磨光了耐心。 所以我覺得合理的上手路徑應該是由簡入深的,盲目展示 Notion 的復雜度是不可取的,生造需求是舍近求遠的,真正有效的模板應該既能夠解決實際痛點,又易于理解和操作。 因此在兩年前寫下 Notion 課程專欄的第一篇文章開始,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找到一個更優、更快的解法,FLO.W 思流模板就是我現在給出的答案。 它是我所有試錯、所有思考、所有「原來應該這樣做才對」的恍然大悟的集合。 ![]() 與一些紛繁復雜的 Notion 模板不同,FLO.W 系統不會在模板中預設你的目標,不會刻意規劃你的路線,更不會代替你決策人生。因為每個人的需求和想法千差萬別,那些看似有用的人生目標模塊,往往在激起三分鐘的漣漪后,只能留下半途而廢的心理負擔。 我的目標很簡單:提供一個可靠的行動框架,就像一輛高性能跑車,雖然有強勁的引擎和靈活的輪子,但方向盤如何轉動、駛向何方,始終由你自己決定。這樣你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節奏,而不是被模板所束縛。 如果說 Notion 課程專欄 是我作為一名「建筑師」,向你分享的建筑學原理、結構設計思路、以及具體施工方法,那么「FLO.W 思流」模板就是我基于這些思考,為你搭建好的一座可以拎包入住的精裝房。我已經為你處理好了所有最復雜、最枯燥的底層工程,完成了那些會耗費掉新手 90% 熱情的數據庫關聯和函數編寫。 它擁有:
你可以直接拎包入住,它的基礎功能已經足夠強大,能解決你 80% 的日常問題,讓你從混亂中解脫;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個可拆解的樂高模型、學習、理解其中構造和聯動的方法原理,從而真正掌握 Notion 的建筑原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這個模板的基礎上,進行你獨一無二的軟裝——添加、刪減模塊、設計個性流程,直到把它變成獨屬于你自己的生產力引擎。 ![]() 模板也已經標配完整的圖文視頻手冊,每一個細節用法已經為你拆解到位,無需折騰,開箱即用。 希望《FLO.W 思流》能幫你節省下數百小時的探索時間,讓你從一開始就能享受到使用 Notion 的便利和樂趣,能夠在這混亂、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為自己爭取一點內心的秩序、平靜與自由。 ▍共創優惠為了慶祝《FLO.W 思流》Notion 模版上線,少數派聯合創作者 @二一的筆記 向所有用戶提供了為期兩周的限時特惠活動,基礎版、專業版、進階版下單均可享立減 30 元優惠。我們也為 9 月 1 日前購買了《Notion All in One:搭建高能效率系統》欄目的讀者發放了專屬折上折優惠券,下單勾選券碼可再享 20 元優惠,不要錯過。 作者:二一的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