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二甲雙胍重塑金屬代謝機制首獲臨床證實,糖尿病治療迎來新突破。 作為全球處方量最大的糖尿病藥物,二甲雙胍雖已展現遠超血糖調控的多重獲益,但其作用機制六十余年來始終成謎。神戶大學研究團隊首次通過臨床證據揭示:該藥物能顯著改變血液金屬水平——降低銅、鐵濃度同時提升鋅含量,這或許正是其廣泛保護作用的分子基礎。 超越降糖:多效保護背后的金屬調控奧秘神戶大學內分泌學家小川亙指出:“糖尿病患者的銅、鐵、鋅等金屬血液水平本就存在異常。化學研究已證實二甲雙胍具有金屬結合能力,近期研究更提示這種結合能力可能是其療效的關鍵。但我們亟需明確該藥是否真正影響人體血液金屬水平。” 研究團隊對神戶大學醫院約 200 名糖尿病患者進行對照研究,其中半數服用二甲雙胍。通過對比兩組血清樣本發現:服藥組銅、鐵濃度顯著降低,鋅濃度明顯升高,且這些變化方向與改善葡萄糖耐量和預防并發癥的生理效應高度一致。 金屬代謝重構的首個臨床證據發表于《BMJ 開放糖尿病研究與護理》的這項研究首次提供臨床證據:“能夠證實人體內金屬水平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小川亙強調,'特別是這種變化與藥物作用機制直接關聯。” 新舊藥物機制對比研究啟動日本新近批準的糖尿病藥物伊美格列明(imeglimin)雖衍生于二甲雙胍,但缺乏金屬結合能力。“伊美格列明作用機制不同,我們已啟動兩種藥物的對比研究,”小川亙表示。 智能治療:從機制到新藥研發研究者展望未來:“需要通過臨床試驗和動物實驗明確藥物作用與效應的因果關系。隨著研究深入,通過精準調控體內金屬濃度開發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新療法將成為可能。” 該研究由日本學術振興會(項目編號24H00638)及 Manpei Suzuki 糖尿病基金會資助,并與兵庫縣三宮 Kagayaki 糖尿病內分泌診所合作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