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直腸下段黏膜和肛管皮膚下的靜脈叢瘀血、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都稱為“痔”。是最常見的肛腸疾病。以久坐辦公的成人多見。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臟腑本虛,兼久坐久立,負重遠行;或飲食失調,嗜食辛辣肥甘;或長期便秘、瀉痢;或勞倦、胎產等均可導致肛腸氣血不調,絡脈瘀滯,蘊生濕熱而成痔疾。【臨床表現】 根據痔核的位置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三種。生于齒線以上者為內痔;生于齒線以下者為外痔;內、外痔兼有者為混合痔。臨床以內痔為多。以便血、痔核脫出、疼痛、瘙癢為主癥。肛門、直腸檢查能進一步確診,并可排除直腸癌、直腸息肉等。 1.氣滯血瘀肛內有腫物脫出,肛管緊縮,墜脹疼痛,甚或嵌頓,肛緣水腫,觸痛明顯,大便帶血,舌黯紅、苔白或黃,脈弦細澀。 2.濕熱瘀滯 便血鮮紅,便時肛內有腫物脫出,可自行還納,肛門墜脹或灼熱疼痛,腹脹納呆,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3.脾虛氣陷 便時肛內有腫物脫出,不能自行還納,便血色淡,肛門下墜,少氣懶言,面色少華,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氣滯血瘀、濕熱瘀滯者行氣活血、清熱利濕,只針不灸,瀉法;脾虛氣陷者健脾益氣、升陽舉陷,針灸并用,補法。 處方:以督脈和足太陽經腧穴為主,長強 會陽 百會 承山 二白 方義:長強屬督脈,會陽屬足太陽經,為近部取穴,可疏導肛門瘀滯之氣血;百會屬督脈,位于巔頂,功擅升舉下陷之氣,亦是下病上取之意;足太陽經別自尻下別人肛門,取足太陽之承山穴清瀉肛腸濕熱、消腫止痛、涼血止血; 二白為經外奇穴,是古今治療痔瘡的經驗效穴(《玉龍歌》中曰:“痔痛之疾亦可憎,表里急重最難禁,或痛或癢或下血,二白穴在掌后尋”)。 加減:氣滯血瘀加白環俞、膈俞疏通腸絡、化瘀比痛;濕熱瘀滯加三陰交、陰陵泉清熱利濕;脾虛氣陷加氣海、脾俞、足三里補中益氣、升陽固脫;肛門腫痛加秩邊、飛揚行氣止痛;便秘加大腸俞、上巨虛通調腑氣;便后出血加孔最、膈俞清熱止血。 操作:長強沿尾骶骨內壁進針1~1.5寸,會陽常規會針刺,均要求針感擴散至肛門周圍; 承山穴向上斜刺,使針感向上傳導; 百會可用艾條溫和灸1O~15分鐘。 2.其他療法 ⑴ 三棱針:取齦交穴點刺出血。 ⑵ 挑治:在胸7至腰骶椎旁開1~1.5寸范圍內尋找痔點(紅色丘疹,1個或數個不等),用粗針逐一挑破,并擠出血或粘液。每周1次。 ⑶ 耳針:取直腸、肛門、神門、皮質下、脾、三焦。每次選3~5穴,毫針中度刺激。 ⑷ 埋線:取一側關元俞、大腸俞、承山。埋人羊腸線:20~30天1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