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史上有一樁“懸案”,那就是“《蘭亭》真偽”。雖然眾所周知它是“天下第一行書”,但學界對此并不認可。它到底是不是行書、內容是不是王羲之所寫、如果偽造那么偽造者是誰?這些問題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有書家在考證了。 自南朝至唐代,各種典籍中收錄的《蘭亭序》,字數不一、言辭也有出入,很明顯修改過。蕭翼賺蘭亭,賺到的是正版的《蘭亭序》嗎?這也有人懷疑。 所以,宋太宗命王著編修《淳化閣帖》時,王著索性不收此帖。南宋姜夔提出:“梁武收右軍帖二百七十余軸,當時惟言《黃庭》《樂毅》《告誓》,何為不及《蘭亭》?” 到了清代,李文田總結前人觀點,認為《蘭亭序》內容不可信、書法不符合當時的書風、文章中表達的情感基調也與“蘭亭雅集”不符。他得出結論“《蘭亭序》是后人偽造的?!边@些古人的觀點只等考古實物出土以證明了。 上世紀五六十代,南京發現了不少東晉大墓,出土了不少書法文物,郭沫若根據這些實物證據,發表了《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正式從學術角度否定了《蘭亭序》是行書的觀念。 他認為南京出土的東晉《王興之夫婦墓志》《謝鯤墓志》與《蘭亭序》的成熟行書風格差異顯著;內容的消極論調,與王羲之積極入世思想相悖。 文中“之”字重復20余次,與東晉南朝文章“字有同處,創為別體”的規范不符,更接近隋唐人模仿痕跡。郭沫若推斷《蘭亭序》實為智永和尚依《臨河序》偽造。 無獨有偶,故宮珍藏著智永的《草書蘭亭序》,通篇古雅雋永,有《十七帖》余韻,郭沫若認為,這才是最接近原版的《蘭亭序》。《草書蘭亭序》也即《蘭亭八十刻》,智永一生研究《蘭亭序》數十年,此本就是他的臨摹之作。 此作承王羲之筆法精髓,又顯個人風貌。筆法上,中鋒行筆,筆畫圓勁,提按含蓄,連筆勁挺不飄。 結字遵循草法卻不拘泥,時而緊湊,時而舒展,欹側中見穩。字距勻、行距暢,如行云流水,自然從容。其草法規范,為學草“捷徑”,米芾贊其“精熟過人,妙處不減逸少”。 《蘭亭八十刻》為明拓寶鴨齋版,白紙挖鑲裱蝴蝶裝,共四開半,每開縱23厘米、橫9厘米,遞藏有序,曾為宋濂、張伯英、容庚所有,1970年捐給北京故宮,啟功稱贊它是“入晉學王一大關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