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網友的自述:馬上要研二了,這幾天一直在思考是考編還是考公。無論決定哪條路我的腦袋都會生出各種讓人退縮的想法。但是又覺得不能不考,因為我的專業并不能支持我在體制外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沒錯,我在乎的還是體面。而這個體面是誰定義的呢,是大眾。我的所有焦慮好像皆來自這。 也就在剛剛刷到龐穎的一場演講。她說要想跳出世俗的眼光,就不要用世俗意義的評價體系去評價別人,也不要評價自己。評價別人,聽到這四個字眼,我好像真的會這樣做。當別人沒有進體制,打著零工,我第一個想法是他的大學白讀了。名利權是成功的標志,而這一標準已經被我內化了。所以在每一個焦慮的階段,也正是這些東西是我負面情緒的始作俑者,我也用這些標準評價著自己。所以既然意識到,我也希望我后面慢慢能改掉。 龐穎還說要尊重個性的價值,內驅力才是最大的動力,無論在什么行業,內驅力可以讓人走得更遠,活得更幸福。這個詞我也不是第一次聽了,作為教育專業的人,之前只當是知識點背下來了。現在認真想想,我其實也是有喜歡的東西。當獲得家長的贊揚,孩子的喜愛,可以讓我開心很久,我會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人。也許教師這份工作是適合我的。不過我的經歷太少,所以我還是需要去體驗更多,這樣才能慢慢發掘自己真正的熱愛。 總之,我目前要做到的是不要用世俗的評價體系去評價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人都只能自己經歷著自己的痛苦,同樣也獨自定義,感受著自己的幸福。別人是沒有資格評判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