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夏亦語冰,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今天突然想起了童年的味道。 ![]() 我就讀的小學是南岡口普田小學,記得那時東邊圍墻有個小門,就在挨著大禮堂的后門那兒。 有一天下課,我和胡同學、戴同學走到圍墻邊,三個小不點伸出小手拉鉤結老庚。 結老庚自然得有儀式,你瞧,戴同學帶來了奶奶做的“辣子嘚”,胡同學也掏出她奶奶做的同款,我則捧出母親做的“醬瓜伙”。 “辣子嘚”和“醬瓜伙”是七八十年代孩童最普遍的零食,這東西從夏天能吃到秋天,秋天續到冬天,冬天過了還能挨到春天,甚至再吃到下一個夏天。 “辣子嘚”的主原料是米飯。記得母親起初用剩飯做,后來家里有了些余糧,就干脆煮上幾大鍋飯來做。具體做法我沒仔細瞧過,畢竟那時只管吃,哪天回去得好好問問母親。 印象里大概是要放些酒藥(做酒用的發酵劑),等米飯發酵成糊糊,就按比例放鹽和剁碎的辣椒,拌勻后曬上一兩天,等能成形了,揉成一只只小米果,再繼續曬干,就成了饞人的美味。 “醬瓜伙”的原料更豐富,南瓜、茄子、豆角、西瓜皮、空心菜?!鞣N蔬菜都行。流程和“辣子嘚”差不多,只不過前面少放些辣椒,后面則多加入這些蔬菜,也不用捏什么形狀,拌勻了直接攤在盤箕里曬就行。 ![]() 其實曬的時候我就等不及了。記得和母親一起揉小米果時,總忍不住用手指沾一點嘗嘗,甜絲絲的。別以為里面放了糖,那會兒誰家有閑錢買糖,那甜味全是米飯里自帶的麥芽糖香。 “辣子嘚”和“醬瓜伙”常擺在墊了新鮮荷葉的盤箕里,要么擱在菜園的矮墻上曬,要么用長凳架在門口有太陽的地方。 可這么曬有風險,太陽一熏,荷葉的清香混著醬瓜的咸香撲面而來,誰能忍住不拿幾個揣進褲兜里,躲到老樟樹下偷偷解饞呢? 于是大人們想出了新招:踩著長凳,把盤箕擱在牛欄和茅房的瓦頂上。現在回憶起就想笑,哈哈你想想,這樣做出來的能不香嗎,上面曬著香噴噴的“辣子嘚”和“醬瓜伙”,下面是臭烘烘的牛糞豬屎味,這才叫原生態的小吃好不好。 但我們只聞得到香味,“辣子嘚”和“醬瓜伙”照樣吸引人,其它味一概不計較,這下就算我們搬來長凳墊腳也夠不著了。 夠不著有什么關系呢,你兜里有錢嗎?只要有個一毛兩毛,哪怕五分也行,就能吃到這些東西。 走,我帶你去個好地方,從普田小學大禮堂后門出去,往左拐去循理井打井水,買小吃就往右邊,直通南岡口街。 街頭有幢老房子,住著一對老夫婦,印象中是鄭瓦人。他們在自家門口擺攤,放幾個籃子,鋪些塑料紙,賣“辣子嘚”、“醬瓜伙”、蘿卜皮、葵花籽好些小零食。 拿出你的大鈔票來,就可以要這樣要那樣,或者選個兩樣三樣,老人家一樣就給你一點點,換來的是滿當當的快樂呢。 ![]() 那個年代的我們,點過煤油燈,穿過打補丁的衣,看過黑白電視,騎過二八杠,還拿著玉米稈當甘蔗,五分錢的冰棍對于我們卻也是莫大的奢望。 最歡喜的是和小伙伴在別人家或自家菜園偷黃瓜,摘沒熟的酸桔子,用長棍子打高樹上的算盤籽(野葡萄),去小渠里摸魚蝦,在稻田里捉泥鰍…… 當年校園圍墻邊,拉勾結老庚的三個小身影,后來就像被風吹散的蒲公英,漸漸沒了交集??赡欠菪r候的快樂,明明隔著幾十年的光陰,卻突然在細碎的時光漫了出來。 快來說一說,你小時候和那誰誰誰,有沒吃過帶著荷葉香的“辣子嘚”和“醬瓜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