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你知道嗎,在中文里面,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從出生到百歲,都有獨特而富有詩意的稱謂。 今天嘗試整理了一下人的一生,從零到一百歲,不同階段的雅稱與深意。 ![]() 而初度,指嬰兒出生之日或始生之時。 古人習慣過虛歲,多少歲的生日可以用多少初度來表達,比如20歲生日相當于21歲初度。 屈原《離騷》里面有“皇覽揆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意思是他的名字,是父親認真分析過他出生的時間之后,寄以厚望而賜予他的。 出生的第三天,叫作【湯餅之期】 這一天,父母會為孩子置辦“湯餅宴”。“湯餅”即如今的面片湯。 劉禹錫在贈后輩張盥的詩中寫道:“爾生始懸壺,我作坐上賓。引箸舉湯餅,祝詞天麒麟。今成一丈夫,坎坷愁風塵。”意思是:你出生時我曾為你慶賀,轉眼你已長大成人。 未滿一歲,稱為【襁褓】 襁褓原指包裹嬰兒用的布帶和小被子,后泛指尚在懷抱中的嬰孩。 百天之時,稱為【白晬】 周歲之時,稱為【周晬】 2到3歲,稱為【孩提】 正是開始學語、學步的時期。“孩“古字為“咳”,模擬小兒笑聲;“提”的意思是抱,指被大人攙抱的樣子,后來一詞的所指漸寬,有時十幾歲的孩子也可以稱作“孩提”。 三四歲到八九歲,稱為【垂髫】 這時的孩子頭發自然下垂,尚未束發。 而從八、九歲到十三、四歲,則稱為【總角】——因將頭發分束成兩角而得名。《詩經·氓》中那句“總角之宴,言笑晏晏”,說的正是年少之時天真無邪的情誼。 女孩七歲、男孩八歲,稱為【齠齔之年】。 “齠”“齔”皆指換牙。古語有云:“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 十歲,稱為【幼學之年】。 從此開啟讀書識字的旅程,世界的大門緩緩向你打開。 女子十三歲,稱【豆蔻年華】 女子十五歲,為【及笄之年】 “豆蔻”喻指少女如花初綻、含苞待放。杜牧詩云:“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女子十五歲成年,可行“笄禮”——“笄”為束發之簪,故稱“及笄之年”。 男子十三至十五歲,為【舞勺之年】 男子十五至二十歲,為【舞象之年】 出自《禮記》:“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勺”指持樂器而舞的文舞,“象”則為模擬戰陣的武舞。 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步入【弱冠之年】,標志著正式成年。 女子二十歲,稱【桃李年華】 女子二十四歲,為【花信年華】 “花信”即花期,如詞中所寫:“花信今春幾番至,見郎時,窗前攜手知心事。” 適婚之年,又稱【摽梅之年】 出自《詩經》,意為梅子成熟落地。古時有一種風俗,女子將成熟的梅子拋向心儀之人,若對方接住并回禮,便意味著兩情相悅、婚事可成。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六十稱【耳順】或【花甲之年】。 天干地支紀年每六十年一循環,故稱“花甲”。 七十為【古稀】。 杜甫《曲江》詩云:“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時人均壽命較短,能至七十者甚為罕見。而年過七十的長者則尊稱為耄,因此古人祝壽圖中常以貓、蝶諧音“耄耋”,寓意長壽。 百歲高壽,是為【期頤】 “期”為期待,“頤”為頤養。此后祝壽,我們便可道一句:“更祝期頤登上壽,叨陪仙侶再飛觥。” |
|
來自: 新用戶5088M8bF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