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跟朋友小李吃飯,這哥們憋了一肚子委屈:他在公司干了3年,報表做得比誰都細,項目扛得比誰都多,連周末都主動去加班,可上次部門升職,卻輪給了平時“沒見干多少活”的老張。 小李想不通:“我天天實打實拼能力,老張就會跟領導嘮嘮嗑、幫同事搭把手,憑啥他升得快?” 直到我跟他聊起《曾國藩傳》里的事兒,他才猛地拍了下大腿:“原來我輸在沒學會'軟著來’!” 其實不止小李,咱們很多人都覺得“能力硬=能成事”,可曾國藩這輩子恰恰證明:底層逆襲,拼到最后不是比誰更“剛”,而是比誰懂“軟”——不是慫,是順著人性來,把“軟勁”變成成事的硬本事。 01 年輕時越“硬”,越容易撞得頭破血流 曾國藩早年可不是后來的“老狐貍”,反而是個“硬邦邦”的愣頭青:眼里容不得沙子,遇事只認“理”,不認“人”,結果把路越走越窄。 最典型的就是他跟李元度的事兒。李元度是曾國藩的老部下,當年曾國藩在衡陽練湘軍,沒人愿意跟著這個“文官帶兵”的愣子,是李元度帶著自己的隊伍來投奔,陪著他熬過最苦的日子。后來湘軍打九江,李元度一時輕敵吃了敗仗,按說戰友犯錯,該幫著扛一扛、教一教,可曾國藩倒好,直接寫了封奏折給朝廷,把李元度罵得狗血淋頭,還要求撤他的職。 這一下就炸了鍋——湘軍里的老弟兄都覺得曾國藩“忘恩負義”:當年你沒人沒槍的時候,人家李元度跟著你;現在就因為一次敗仗,你就把人往死里踩?連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都勸他:“哥,你這太硬了,會寒了人心?!?/span> 果然,沒過多久,湘軍里好幾個人都借故走了,連之前跟他交好的官員,也不愿再幫他。曾國藩后來在日記里寫:“那段時間,連遞個奏折都沒人愿意幫我潤色,才知道'硬’字害人。” 咱們身邊不也有這樣的人嗎?比如公司里總有人覺得“我能力強,不用跟人搞好關系”,結果做項目時,同事不愿配合,領導不愿站臺,明明活兒干得不錯,卻總落不著好。就像我之前的一個同事,做PPT特別厲害,可每次跟團隊對接,都嫌別人“思路笨”,說話夾槍帶棒,最后有個大項目,領導寧愿找個PPT沒那么好但“會搭班子”的人,也沒找他。 其實人性就是這樣:沒人愿意跟“硬邦邦”的人打交道,哪怕你有理,太剛了也會把人推開。曾國藩早年栽的跟頭,就是沒懂這個理。 02 后來越“軟”,路反而越走越寬 曾國藩真正開始逆襲,是從他“軟下來”開始的。這里的“軟”,不是放棄原則,而是學會“順著人性來”——知道別人要什么,也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不擰著來。 就說他跟左宗棠的事兒。左宗棠比曾國藩小一歲,本事大,脾氣也大,總覺得曾國藩“腦子慢”“沒魄力”,到處跟人說曾國藩的壞話,有時候甚至當著曾國藩的面,也毫不客氣地懟他。 換做早年的曾國藩,早跟左宗棠吵起來了,可后來的曾國藩,偏偏“軟”了下來:左宗棠說他不好,他不反駁;左宗棠要辦糧餉,找他幫忙,他立馬協調;甚至后來左宗棠要帶兵去新疆,曾國藩還主動上疏給朝廷,說“左宗棠才堪大用,請陛下委以重任”。 左宗棠本來還想跟曾國藩較勁,結果人家這么“軟”,他倒不好意思了。后來左宗棠在新疆打仗,曾國藩在江南幫他籌糧籌餉,倆人一南一北,成了晚清的“雙子星”。左宗棠后來跟人說:“曾公待人,是真的懂'讓’,我不如他。” 曾國藩這“軟”,其實是摸透了人性:每個人都好面子,都需要被尊重,哪怕對方對你有意見,你先退一步,給足對方面子,對方反而會反過來幫你。 就像我去年做一個客戶項目,一開始我總想著“我方案好,客戶就得聽我的”,每次客戶提修改意見,我都跟人掰扯“你這想法不對”,結果客戶差點跟我們解約。后來我想起曾國藩的“軟”,改了法子:客戶提意見,我先點頭說“您這想法特別好,咱們看看怎么結合到方案里”,然后再慢慢跟他說我的思路。沒想到客戶反而特別配合,最后項目不僅成了,還跟我成了朋友,后來又介紹了新客戶。 你看,“軟著來”不是沒骨氣,是懂得繞開人性的“刺”,把阻力變成助力。 03 “軟”的本質,是懂人性、會變通 有人可能會說:“我也想軟,可總覺得拉不下臉,怎么辦?” 其實曾國藩剛開始也覺得“軟”是“丟面子”,直到他革職在家讀《莊子》,才想明白:“軟”不是慫,是“變通”——知道什么時候該剛,什么時候該柔,順著人性的規律來,反而能做成大事。 比如當年湘軍打南京,曾國荃(曾國藩弟弟)帶著部隊把南京圍了個水泄不通,急著要破城邀功。可曾國藩卻給弟弟寫了封信,讓他“緩一緩”:“南京城大,太平軍還有不少兵力,你急著打,萬一久攻不下,朝廷會猜忌;而且周邊的清軍也會眼紅,到時候沒人幫你。不如先把城圍緊,等糧草斷了,再慢慢打,順便跟周邊的將領多走動走動,給他們點好處,讓他們別挑事。” 曾國荃一開始不樂意,覺得哥哥“太慫”,可后來還是聽了勸:一邊圍城,一邊給周邊的清軍送糧食、送彈藥,還跟將領們稱兄道弟。結果幾個月后,南京城破,朝廷不僅沒猜忌,還夸曾國荃“會辦事”,周邊的清軍也沒人說閑話。 曾國藩這“軟”,其實是看透了職場的人性:沒人愿意看著別人獨吞功勞,也沒人愿意跟“吃獨食”的人合作。你適當“讓一步”“分點好處”,別人才會愿意幫你,你才能走得遠。 咱們普通人在職場也一樣:比如你做項目拿了獎金,別自己揣著,跟團隊里幫過你的人分點零食、請頓奶茶;別人跟你提意見,別立馬反駁,先聽人家說完。這些看似“軟”的小事,其實都是在攢人脈、攢口碑,時間長了,你會發現,路越來越寬。 寫到最后 想起之前看《曾國藩傳》,最佩服的不是他平定太平天國的本事,而是他從“硬邦邦”到“軟下來”的轉變。他年輕時以為“能力硬就能贏”,后來才明白:人性是復雜的,不是你有理,別人就會聽你的;也不是你能力強,別人就會幫你的。 那些能從底層逆襲的人,不是比誰更“剛”,而是比誰更懂“軟著來”——懂得尊重別人的面子,懂得給別人留余地,懂得順著人性的規律辦事。 就像小李,后來聽了我的話,不再只埋頭干活,同事有事兒他主動搭把手,跟領導匯報時也會說“這個項目多虧了大家幫忙”。沒過半年,他就升了主管,還成了部門里最受歡迎的人。 其實咱們普通人逆襲,不用跟人拼“誰能力最硬”,只要學會“軟著來”,順著人性走,你會發現,很多之前走不通的路,慢慢就通了。畢竟,職場不是競技場,不是誰拳頭硬誰贏,而是誰懂人性,誰能把人聚到一起,誰就能成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