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猷自元豐三年(1080年)七月來黃州,一直對蘇軾禮遇有加。不僅不限制他的行動,反而老是帶著他吃喝玩樂。 我們在棲霞樓篇已經感受過他們連續三年的重陽聚會,其實有記載的歡樂遠不止這些。我們挑兩篇來看看。 元豐四年(1081年)五月初五,徐太守邀請蘇軾一起過端午。當時徐君猷來黃州已有一年,不侵民,不擾民,百姓安居樂業,監獄里空蕩蕩的,長滿了草,公堂上也少有訴訟,成天靜悄悄的。 所以,太守老是盼過節,好有借口忙著宴樂游覽。蘭葉、菖蒲早早都備好了,端午一到,立馬將大家薅到一起,酒喝起來,歌唱起來,清和的歲月里,朋友們嗨起來。 作為一名暫時靠邊站的前體制內官員,蘇軾精準感知到徐君猷在當地的政績表現。他特地用《少年游》詞牌記錄這個端午,可以想象,當外界和自我都處于上升期,他們是多么的歡樂。 《少年游 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朱檻麹塵波,圓綠卷新荷。 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 好將沉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 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游過。 到了元豐五年(1082年)重陽之后,大家都知道徐君猷即將調任湖南,宴請更是多得不得了。十月初九這天,黃州通判孟震(字亨之)在秋香亭置辦酒席。 有兩朵木芙蓉恰好開花,獨獨向著徐君猷,淡淡的粉紅色花瓣依依可憐,猶如美人輕輕暈紅了臉腮,在晚風中款款向使君走來。 大家都開懷而笑,說花兒就是為徐太守開的,除了他沒別人可當得此花。徐君猷平時不喝酒,見到花兒盛開,東坡先生借此勸酒:“為什么這兩朵花偏偏不向別人開呢?天意如此啊,徐使君,今天必須干個滿杯。” 其他人笑著將東坡先生拉回來:“你這點小酒量就別狂了,好好賞花吧。明年花開,還不知道誰能陪你看呢。” 定風波 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雙拒霜,獨向君猷而開,坐客喜笑,以為非使君莫可當此花,故作是篇。 兩兩輕紅半暈腮,依依獨為使君回。 若道使君無此意,何為, 雙花不向別人開。 但看低昂煙雨里,不已。 勸君休訴十分杯。 更問尊前狂副使,來歲, 花開時節與誰來。 隨著告別的時間日益臨近,蘇東坡和徐君猷的聚會也越加頻密。元豐六年(1083年)四月的一天,先生拉著徐君猷又來到安國寺,巢谷也一起參與茶話會。 安國寺的竹林中建有一座小亭,每次他們來此找大和尚繼連,必到亭子里品茶吟詩,評禪論道。清風拂過,身旁竹影搖曳,耳邊梵音陣陣,主賓相宜,甚為愜意。 這一天相聚,繼連感念徐太守在黃州的功績,又不知再聚是何時,故請東坡先生為安國寺這座竹間小亭取個名字。 蘇東坡回想徐太守來黃之后,為官清廉,造福一方,民間口碑極佳,太守離開黃州之后,肯定有很多人會思念他,所以將亭子取名“遺愛”。 徐君猷非常喜歡,并希望巢谷給遺愛亭寫一篇記。先生覺得巢谷對徐太守還不夠了解,自己把這個活攬了,很認真地闡明“遺愛”的來歷和蘊意。 何武所至,無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謂“遺愛”。夫君子循理而動,理窮而止,應物而作,物去而復,夫何赫赫名之有哉! 東海徐公君猷,以朝散郎為黃州,未嘗怒也,而民不犯;未嘗察也,而吏不欺;終日無事,嘯詠而已。每歲之春,與眉陽子瞻游于安國寺,飲酒于竹間亭,擷亭下之茶,烹而飲之。公既去郡,寺僧繼連請名。子瞻名之曰“遺愛”。時谷自蜀來,客于子瞻,因子瞻以見公。公命谷記之。谷愚樸,羈旅人也,何足以知公?采道路之言,質之于子瞻,以為之記。 ——《遺愛亭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