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中心有些黑洞會成對——但是探測這些成對的黑洞并不容易 宇宙中的雙黑洞有多普遍?從百年天文歷史數據中,尋找雙黑洞存在的跡象 尋找雙黑洞——活躍星系核中發出的周期性信號,會是雙黑洞存在的證據嗎 ![]() 一些黑洞因受重力約束,而繞彼此旋轉,如模擬圖所示。 (圖片來源:極端時空模擬/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 本文首發于《對話》學術雜志,并轉載在space。com “太空網”的“專家之聲:評論與見解”中。作者馬可。阿耶羅是南卡羅來納州克萊姆森大學的物理和天文學教授,喬納森·扎拉克目前也在該校任物理學助理教授。 ![]() 每一個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正如每個雞蛋都有一個蛋黃。但有時,母雞會下有兩個蛋黃的蛋。同樣,像我們這樣研究超大質量黑洞的天體物理學家們,也希望能在某些星系的中心找到雙黑洞系統——既兩個相互繞轉在一起的超大質量黑洞。 黑洞是太空中的強引力區域,其引力強烈到甚至連光都無法從其附近逃脫。當一顆大質量恒星從內部核心坍縮時,就會形成黑洞。然后,這個黑洞就像個宇宙吸塵器一樣開始運作。而這種超大黑洞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百萬倍甚至更大。我們這些科學家們研究它們,以了解引力是如何運作,以及星系是如何形成的。 ![]() 弄清楚一個星系的中心是有一個還是有兩個黑洞,并不像打碎一個雞蛋來檢查里面有幾個蛋黃那么容易。但是,測量這種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出現的頻率,仍然可以幫助研究人員了解星系合并時會發生什么。 在一項新研究中,我們的團隊挖掘了一百多年來的天文歷史數據。我們從不同星系發出的光線中,尋找雙超大質量黑洞系統存在的跡象。 ![]() 星系碰撞與引力波 像我們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其年齡幾乎和宇宙一樣古老。但有時,這些星系會與其他星系相撞,導致星系合并,從而形成一個更大、更重的星系。 而在兩個合并星系的中心,會各自都有一個黑洞。從而當這兩個星系的黑洞足夠接近時,它們可能會形成一對受引力束縛的黑洞。這對黑洞可能會存在數億年,直至兩個黑洞最終合二為一。 ![]() 這樣的雙黑洞,會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能量——這是專業天文臺可以探測到的時空漣漪。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這些時空漣漪以光速傳播,從而導致周圍的空間本身像波浪一樣起伏——即伸展和擠壓。 引力波的存在,可以通過脈沖星來進行探測。脈沖星是坍縮恒星的致密明亮核心,通常在脈沖星計時陣列中使用。脈沖星旋轉得非常快,并發射出周期性的無線電波。通過尋找這種周期性無線電波中的間隙和異常,可以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 脈沖星計時陣列可以探測到過去 90 億年內,宇宙中雙黑洞系統整體發出的集體引力波信號。但其靈敏度,仍不足以探測到單個星系中單個雙黑洞系統發出的引力波信號。即使是最強大的望遠鏡,也無法直接對這些雙黑洞進行成像。因此,天文學家必須使用其他巧妙的間接方法,來確定一個星系中心是否存在有超大質量雙黑洞。 尋找雙黑洞存在的跡象 一種間接方法,是尋找來自活躍星系中心的周期性信號。這些活躍星系發射的能量,遠遠超過天文學家根據它們所含的恒星、氣體和塵埃數量所預期的能量。 ![]() 這些星系從它們的核心或中心(稱為活躍星系核)發射能量。在一個稱為吸積的過程中,每個活躍星系中的黑洞利用重力將附近的氣體拉向內部。氣體在接近黑洞事件視界時會加速——就像漩渦周圍的水向內旋轉得越來越快一樣。 隨著溫度升高,這些氣體會在可見光、紫外線和 X 射線光下發出明亮的光芒。所以活躍星系核是宇宙中最明亮的物體之一。 一些活躍星系核可以發射噴流。噴流是加速到接近光速的粒子束。當這些噴流與我們的天文臺的視線對齊時,它們會顯得非常明亮,就像宇宙燈塔。 ![]() 一些活躍星系核擁有周期性的光信號,這些光信號會變亮、變暗,再次變亮。這一獨特的信號,可能來自內部兩個超大質量黑洞的周期性運動。據此,天文學家可以在這種星系中尋找雙黑洞系統。 搜尋雙黑洞系統 我們的團隊研究了一個稱為 PG 1553+153的活躍星系核。從該核發出的光,大約每 2。2 年就變亮和變暗一次。 這種周期性變化,暗示PG 1553+153 內部可能存在一對超大質量的雙黑洞。當然,雙黑洞也不是這種變化的唯一解釋。其他現象,如搖擺不定的噴流,或黑洞周圍物質流動的變化等,也能在沒有雙黑洞的情況下解釋這種模式。因此,我們必須首先排除這些其他解釋。 ![]() 為了了解 PG 1553+153 系統的光發射模式是否來自雙黑洞,我們模擬了超大質量雙黑洞收集氣體的過程。我們的模型表明,在一些時候,當黑洞吸入氣體時,密集的氣體團塊會聚集在黑洞周圍。 我們的計算表明,這些氣體團塊圍繞兩個黑洞旋轉所需的時間,應該是兩個黑洞相互旋轉所需時間的 5 到 10 倍。 因此,我們最終有了一個可以對之進行檢驗的明確預測。即如果雙黑洞系統導致 PG 1553+153 出現 2。2 年的周期性變化,那么對于氣體團塊圍繞黑洞的旋轉,我們就應該能夠看到一個更長周期的變化模式,即大約每 10 到 20 年為一個周期。 但要確定這是否真的是一種周期性模式,我們需要重復觀察四到五個周期。即對于 PG 1553+153,這將是 40 到 100 年。 ![]() 天文學家們已經觀測天空數百年了。但是,數字天文學的時代才剛剛開始。也就是說,天文圖像被記錄在計算機上并保存在數據庫中,大約是從公元2000 年才開始的。 在此之前,大約從 1850 年開始,天文學家就在黑膠底片上記錄天空的圖像。這些涂有感光化學層的平板玻璃,傳統上用于攝影。世界各地的許多天文臺都存有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夜空照片。而更早之前,天文學家則是在筆記本上勾勒出天空的樣子。 像哈佛大學的 DASCH(哈佛數字訪問天空世紀)這樣的項目,已經開始將一些天文臺的攝影膠片數字化,以便科學家和非科學家們都能使用。 我們的團隊了解到,DASCH 數據庫提供了可追溯到 1900 年的 PG 1553+153 數據,這超過了120 年。我們使用這個數據集,來看看是否可以觀測到每 10 到 20 年重復一次的模式。 ![]() 結果令我們有些驚訝的是,我們發現了一個 20 年周期的模式。這為我們的理論提供了更多證據,以支持 PG 1553+153 的核心存在一個雙黑洞系統的假設。這一模式的發現,還使我們計算出兩個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比為 2。5:1——其中一個是另一個的 2。5 倍——并且它們的軌道幾乎是圓形的。 雖然這些歷史數據讓我們更加相信PG 1553+153 中可能存在兩個超大質量黑洞。但我們仍然不能完全確信。最終的確定可能需要等到脈沖星計時陣列變得足夠靈敏,從而可以探測到來自 PG 1553+153 的引力波那時為止。 本文由 《對話》雜志提供。 BY:馬可。阿耶羅 FY: Asis Rui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后聯系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選文:天文志愿文章組- 翻譯:天文志愿文章組- Asis Rui(QQ號76545977;QQ昵稱:Asis) 審核:天文志愿文章組- 終審:天文志愿文章組-零度星系 排版:天文志愿文章組-零度星系 美觀:天文志愿文章組-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原文來自:https://www./the-universe/some-black-holes-at-the-centers-of-galaxies-have-a-buddy-but-detecting-these-binary-pairs-isnt-easy 注意:所有信息數據龐大,難免出現錯誤,還請各位讀者海涵以及歡迎斧正. 本文由天文志愿文章組- Asis Rui翻譯自文章作者Marco Ajello的作品,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后聯系作者刪除. 結束,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全文排版:天文在線(零度星系) 轉載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浩瀚宇宙無限寬廣 穹蒼之美盡收眼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