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老底子事 憶老底子人 訴老底子情 上海普陀作為中國工人運動的發源地之一,被譽為“滬西革命的搖籃”。在這片獨具愛國主義血脈的土地上,孕育出無數救亡圖存的革命先驅。而作為革命隊伍重要保障之一,普陀的學堂印記同樣鮮明。 1924年5月,福建廈門大學爆發學潮,任教于該校的歐元懷、王毓祥等教授,應329名失學青年要求,決定北赴上海籌辦新校。同盟會元老王伯群認為國家根本依賴于教育,在學生代表何縱炎的引介下,與歐元懷等會晤,決定慷慨捐資創辦大夏大學,這便是華東師范大學的前身之一。大夏大學自創建伊始,便始終同國家發展和民族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縱觀大夏大學的百年辦學歷程,其弦歌不輟,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也是近現代中華民族求獨立、求解放、求復興的真實寫照。 ![]() 1925 年,大夏大學檳榔路(今安遠路)潘家花園校舍 ![]() 1925年建成的膠州路校舍 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蓄意制造的侵華戰爭的開端。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中國共產黨多次發表宣言、作出決議,號召工農紅軍和被壓迫民眾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后,滬西工人加入中共江蘇省委領導下成立的上海民眾反日救國聯合會,支持十九路軍抗戰。1932年7月17日,在滬西勞勃生路滬西共舞臺召開江蘇省反帝代表大會,大會公開名義是“江蘇省民眾援助東北義勇軍反對上海自由市代表大會”,卻慘遭鎮壓。13位烈士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滬西共舞臺事件,更體現了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決心。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一首從上海傳來的歌曲宛如戰斗號角,發出了中華民族“不做亡國奴”的洪亮怒吼:“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這就是由大夏大學教師田漢作詞、著名音樂家聶耳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伴著激昂的旋律,當時的中華大地上掀起了一波波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 ![]() 《義勇軍進行曲》手稿圖(田漢作詞,聶耳作曲) “這首激動人心的歌曲,使舉國奮起,眾志成城。”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在《人民之戰》一書中這樣形容道。在他看來,《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歷史,就是中國軍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浪潮不斷高漲的歷史,“這首歌的曲和詞深深扎根于中國人民之中”。 暨南大學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創立于南京的暨南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學堂停辦,1917年恢復為暨南學校。1921年為便于海外僑生來校就學,學校選定真如作為新校址目標。1923年,暨南學校遷至真如,學校位于真南路以東、交通路以北區域,即今萬里地區,上海西站北面。1927年改組為國立暨南大學。至1929年,大學部已設5個學院16個系2個專科,在校學生最多時達1700多人。 ![]() 國立暨南大學全景 1923年3月,共產黨人惲代英以新聞記者身份來到暨南學校,跟華僑學生促膝談心,建立了穩定的聯系。惲代英還介紹了共產黨所創辦的《向導》雜志以及進步的《新青年》等期刊,向同學們推薦《社會發展史》《共產主義入門》等書籍。暨南學校黨支部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也逐漸建立起來。此后,暨南大學學生們積極投身于革命中,參與游行示威,成立左翼作家聯盟小組、國立暨南大學救國會等進步組織。 ![]() 1936年3月8日,暨南大學女學生參加上海婦女救國會領導的萬人游行 ![]() 1937年冬,暨南大學學生組成抗日救亡團南下宣傳,圖為經金華站時攝 1937年,一聲炮響打破暨南大學的寧靜——“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日軍飛機不斷在上空飛行偵察,至8月19日開始實施轟炸。3日之內,日軍共在校園上空投彈40余枚。留存的黑白照片上,校舍幾乎被夷為平地,整座校園滿目瘡痍。暨南大學不得不遷入公共租界,暨南大學真如時期也就此謝幕。 ![]() 暨南大學校舍被轟炸 ![]() 1937年10月27日,日軍占領暨南大學真如校園 作為暨南大學發展史上一個很重要的時期,真如校區在學校發展歷程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記。在《暨南大學史》中有這樣一段話:“上海真如建校是暨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這一轉折點意味著暨南從內陸創校到大都市的崛起,也意味著它從以中學為主的中等學校逐漸轉變為著名的綜合性大學。這是暨南校史上比較輝煌的一段,也是孕育暨南文化的關鍵階段。” 作為普陀區頗具愛國主義傳統的學校之一,晉元高級中學(原華童公學)取名自著名抗日英雄“謝晉元”。1937年10月27日至10月31日,八一三淞滬會戰中,謝晉元臨危受命,率軍守衛四行倉庫,掩護主力撤退。在日軍圍攻中,孤軍堅守四晝夜,浴血奮戰,斃敵200余人,傷敵無數,史稱“八百壯士”。這場保衛戰的成果,不僅打出了中國軍隊的血性和骨氣,也為中國抗戰在世界上贏得了尊重和支持。毛澤東在1938年10月12日所做的《論新階段》報告中稱贊“八百壯士”為英勇抗戰、為國捐軀的民族革命典型。 ![]() “八百壯士”影像 然而不幸的是,奉命撤入租界后,謝晉元遭當局羈押。在“孤軍營”中,他仍親率士兵堅持出操上課,舉行升旗典禮,勖勵全體官兵,堅定抗戰必勝信念,積極向民眾宣傳抗日救亡。華童公學就在孤軍營附近,師生們常到孤軍營慰問。因誓死不向敵人妥協,1941年4月24日,謝晉元被日偽收買叛徒刺殺于“孤軍營”內。上海10萬民眾以華童公學學生樂隊為前導前往吊唁。 1945年抗戰勝利后,為紀念這位抗日民族英雄,市立模范中學(原華童公學)改名為市立晉元高級中學,并于1984年在校內建造了謝晉元銅像。 ![]() 晉元高級中學校內的謝晉元銅像(資料) 從大夏大學到華東師大,從戰火頹園到人民城市,從民族革命到晉元精神,普陀這片土地不僅承載著濃厚的教育報國氛圍,更銘刻著一段段壯烈的民族記憶。學校與城市在此互相交織,共同成長,照亮著一代代人的民族復興夢。 資料:區委黨史研究室、區檔案局 記者:蔡劍飛 編輯:戴琳 來源:上海普陀官方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