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中國古人一向推崇“謙”,視“謙”為美德。早在先秦時期,先哲已洞察到“謙”的智慧,《易傳·系辭下》說“謙,德之柄也”。“謙”是高尚道德的基礎,是文明禮儀的核心。《尚書·大禹謨》載“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在啟示后人過分張揚會招致損失,謙遜則能帶來福祉。“謙”不僅是一種個人品質,亦是一種社會交往的基本準則。時至今日,我們日常用語中仍有很多與“謙”有關的詞匯,如“謙讓”“謙虛”“謙卑”“謙遜”等,很多謙辭也被高頻使用,如“鄙人”“奉還”“不敢當”等。由此可見,這種源自農耕文明的精神理念,不僅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深層的存在方式。縱使跨越數千年,“謙”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智慧依然在為現代社會中的交往倫理發揮著巨大功用,潤沃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謙”的一個基本含義是“不爭”。《尚書·虞書·堯典》盛贊堯帝“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舜典》稱賞舜帝“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如此一來便將“謙德”置于崇高地位。孔子以泰伯為例,同樣極力贊賞謙讓之美:“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理應繼承王位,而太王有意傳位給三弟季歷之子昌,為了成全父親,泰伯攜二弟仲雍遷居荊蠻句吳,以表示不再繼承君位,以此來避讓季歷。他們不僅放棄了顯赫的家族地位,還三次主動讓出王位,受到后世敬仰。泰伯的謙讓并非軟弱,而是更高的智慧,是至高無上的道德境界。不僅如此,孔子認為,即使參加競爭性活動,也要做到謙讓:“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不爭則意味著對自身利益的主動放棄,并將自身利益讓渡給他人,呈現的是一種舍己為人的精神。這種精神出自人的內心道德自覺,并沒有摻雜外界的權力壓迫抑或利益熏染,是儒家君子追求的美好品德。 “謙”的另一個含義是“低調”。傳統儒家認為低調是保持美德的關鍵,也是君子所追求的風尚和品格,《禮記·中庸》說:“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如果要走遠路,必須從近處開始;如果要登高處,就必須從低處起步。換言之,若要成就一番事業,腳踏實地的同時,還要保持謙遜,唯有低調才是個人成長進步的基石。孔子十分提倡謙,并且身體力行。在學習上,孔子謙虛好學,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還能夠做到“子入太廟,每事問”,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虛心向他人請教,且不以詢問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為恥。謙虛是一種智慧,持有謙遜態度,虛心接納批評與建議,承認自身不足的同時,學習他人的長處。對他人保持開放心態,就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收新知識,如容器一般接納不同觀點完善自我。正如王陽明所說,“謙則虛,虛則無不容,是故受而不溢,德斯聚矣”。 對個人修養而言,“謙”是消解“傲”的良方。“謙”的對立面是傲和滿,王陽明直言“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與之對立的傲慢則是自我封閉的開始,是失敗的前兆。“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為子而傲必不孝,為臣而傲必不忠,為父而傲必不慈,為友而傲必不信。”在王陽明看來,驕傲和自滿害處極大,能夠讓人走向“不孝”“不忠”“不慈”“不信”的窘境。“謙”是一種智慧,是贏得尊重和成功的關鍵,“非但是外貌卑遜,須是中心恭敬,撙節退讓,常見自己不是,真能虛己受人。故為子而謙,斯能孝;為弟而謙,斯能弟;為臣而謙,斯能忠”。真正的謙遜不是外表的低調,而是發自內心的尊重與理解,體現在對父母的孝、對兄長的悌、對君主的忠。在現代社會,“謙”依然是個人成長中的重要品質,是助人通向成功的橋梁。唯有保持謙遜和開放,才能不斷積累個人的德行和能力,以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 對社會交往而言,“謙”是建立良性社會關系的基礎和前提。人性是復雜的,每個人都難免被私欲和利益所裹挾,為了謀取自身利益、滿足私欲,常會不自覺地陷入競爭漩渦。當利益與欲望交織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便充斥著潛在的沖突與對抗。然而,“君子無所爭”的大智慧恰恰能緩和惡意爭斗,極大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睦。謙讓的處世哲學,不僅能緩解人際間的緊張與對立,還能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將不再是你爭我奪,而是相互尊重、彼此成就。這種境界,正是“君子無所爭”所昭示的至高境界。 對國家社稷而言,“謙”是守政固國的法寶。當政者謙虛與否關乎國家興衰,孔子認為:“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能以禮讓治國,人們就會避免相互攻伐,人民保持了和睦,社會就會安寧。《國語·晉語》載:“國家之將興也,君子自以為不足,其亡也,若有余。”若當政者自足自滿,國家就會岌岌可危,因此要做到“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儒家常用“欹器”來勸誡當政者時刻要謙虛。“欹器”的特點是“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若其中不盛一點水呈空虛狀態,它總是呈傾斜狀,人無法端正地放置它,待扶正后,一放手則又歪斜在一邊,即“虛則欹”;若將容器注入一半水,它就可以端正地挺立在那里,即“中則正”;若將容器注滿水,它又自動向另一側翻倒,將水全都倒出來,即“滿則覆”。意在時刻警示“滿招損,謙受益”,這對任何時代的當政者都頗具深意。 “謙”不是無原則的妥協。值得注意的是,“謙”不是無原則的放棄、妥協,更不是推卸自身責任。曾國藩曾告誡子女,知進取、曉謙退,懂得適時謙退才可以讓人久享。“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將“謙”作為美德,并非抑制人的主體性、能動性,而是反對非理性沖動,換言之,“謙”不是不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當面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時,要勇于承擔而非退讓。“當仁不讓于師”常言常新,意為人們應以仁為己任,在實踐仁德方面,對老師也不必謙讓。謙出于人之真心,真正的謙是心存恭敬,而非外在的、刻意的客套,為禮而禮的謙就是虛偽,自然不能長久。 “謙”是中國人的大智慧,它超越了簡單的禮儀,是一種高級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境界,體現了中國人對自我修養、人際關系和家國理想的深刻理解。“謙”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中國文化的精神底色,已然成為中國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鮮明印記。 |
|
來自: 小橋流水444ohz > 《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