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高考作文中素材的運用技巧 【備考】高考議論文寫作之如何論證——五大論證方法例釋
【備考】高考作文:如何寫好議論文主體段,觀點句+闡釋句+事例句+分析句+小結句
教學課件:《百合花》
【教學札記】《致云雀》教學的幾個關鍵點(統編教材必修上第一單元)
【備考】100篇作文總結出的『12個萬能句式』,讓論證走向深入 【技法指導】高考作文如何有煙火氣、大氣、靈氣、書卷氣? 【備考】一篇“萬能小說”串聯全題型 [備考]高考語文最后一講PPT,題型+方法,全面細致 【備考】考前必備時鮮素材+金句+滿分語段
【備考】比較原句和改句的表達效果題,專項講解 【備考】高考議論文,如何寫好開頭? 《論語》中絕大多數都是孔子師徒的只言片語,零碎不成體系。部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的第二單元,從《論語》中選擇了12章,與《大學(節選)》和《孟子》中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構成一課。 和人教版《先秦諸子選讀》按照“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當仁,不讓于師”“有教無類”等按照主題把相關章節組織在一起相比,顯得沒有章法。在選修教材《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中,把先秦諸子、史傳文章、經典散文、古典詩論、明清小說等一鍋燴,似乎不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和文化素養的提升。在本課的學習提示中指出“學習時要在理解仁、義、禮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礎上,重點分析孔子關于君子之德及修身養性的基本觀點。”這個提示大而無當,可操作性很低。一方面,在《論語》中本身就沒有對“仁”“義”“禮”等概念進行明確的界定,孔子對這些概念更多的是從如何做上面對弟子進行要求,而且同一個概念,對不同弟子進行解釋的各不相同。而后來的研究者的理解,夾帶了太多個人私貨。另一方面,僅僅12章,“仁”“義”“禮”久沒出現幾次,像“義”就只出現1次,即“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試問,如何從這一句中整合出“義”的概念呢?如果需要教師拓展,該拓展什么,如何拓展?這樣因師而教,勢必會損害教材本身的權威。而君子之德與修身養性這樣的表述,似乎要讓學生穿越到春秋去,而不是讓學生怎樣通讀閱讀經典,成為一個更好的現代人。因此,我在教學中,選擇第一章作為總綱,以“如果孔子生活在現代,他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把這12章串起來。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補充《論語》的相關章節與歷史背景,聚焦孔子思想在當代的意義。第1章: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 | | | | 第4章: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 |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 |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第8章: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 第2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第10章: 顏淵問仁。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第11章: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 | |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 | | 第3章: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第12章: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第5章: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