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劃過一段文字,關于孤獨的,在哪兒看到的不記得,原文也無法回溯,但內容呈現的角度,讓我對孤獨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大致是這樣:當你還在【享受】孤獨時,比如一個人看日落,聽風,聞鳥叫,其實有可能并沒有真正地面對和接納孤獨,只是將需要陪伴的標的從人群換成了大自然。當然,這并不代表接受孤獨的人,不會看日落,聽風,聞鳥叫,而是后者是隨緣為之,前者還有造作,需要找一些事情填補告慰那份“孤獨”。就像一個人面對一個空無一物的白色墻壁,一種是毫無疑慮地接納了它,一種是一直想給墻換個顏色,或者畫一幅畫,掛上個什么.....表面上看都是一個人和一面墻,前者是安住當下,后者是被頭腦里的慣性牽引,不能接受白墻一面。我想,這樣的解讀是從更究竟的層面去說明孤獨的實相,獨處的人,不見得能安住孤獨,而深刻理解和接納孤獨的人,則會更早地學會獨立自覺,他們擁有表里如一的堅韌:
父母永遠不能陪伴孩子一生,所以必須要在父母還在世時讓孩子學會獨立自覺,還要學會在孤獨中如何生存,這是最關鍵中的關鍵! 很多父母自己不獨立,也不懂獨立的重要性,或者說獨立帶來的好處,獨立是自尊自愛自由的基礎,總是打著愛孩子的口號,實際在做依賴孩子,綁架孩子的事。 ——《學會在孤獨中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