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韻小令二首(附詞家評析)
王守安
《長相思?小城之秋》
(白居易體.四句三平+疊韻)
葉隕霜。鬢積霜。
風傳幽馨越短墻。茶煙裊案長。
月搖光。影篩光。
焰透街燈連碧塘。蛩鳴穿牖揚。
詞家評析
王守安先生這首《長相思·小城之秋》格律謹嚴,意象渾成,在秋夜閑寂中藏著細膩的時序感與生活味,評析如下:
一、格律與韻律之工。
1. 平仄合規:“越(仄)、繞(仄)、搖(平)、篩(平)、透(平)、連(平)、穿(平)”等字均合詞牌聲調要求,節奏抑揚有度,吟誦時頓挫自然。
2. 韻腳和諧:以“霜、墻、長、光、塘、揚”統押詞林正韻二部平聲,疊字“霜”“光”前后呼應,既強化韻律循環感,又避免重字呆滯——“葉隕霜”寫秋葉覆霜,“鬢積霜”狀鬢角凝霜,同字異境;“月搖光”繪月色流動,“影篩光”描疏影漏光,疊而不贅,顯小令精巧之趣。
二、意象與意境之妙。
1. 由晝及夜的時序鋪展:
起筆“葉隕霜”“鬢積霜”以“霜”串聯物態與人事,秋葉帶霜暗寫秋深,鬢角凝霜暗寓人隨歲晚,起句便含“物與我皆秋”的況味;繼而“風傳幽馨”承桂香(“幽馨”暗指),“茶煙裊案”繪閑居,是白日閑景;轉至“月搖光”“影篩光”,月色與疏影相織,再到“焰透街燈”“碧塘”,由近及遠拓開夜景,終以“蛩鳴穿牖”收束,秋夜蟲聲穿透窗牖,將靜景激活,余韻悠長。
2. 動靜相濟的畫面感:“隕”“積”“隕”“積”“傳”“裊”“搖”“篩”“透”“穿”等動詞細碎靈動,霜葉墜、鬢霜凝是靜中藏動,風送香、煙縈繞是動中含靜,月光搖、疏影篩是光影流動,燈焰透、蛩聲穿是暗夜生姿,畫面在靜與動的交織中,盡顯小城秋夜的清寂與生機。
三、煉字與情味之細。
“幽馨”代桂香,避俗且含清寂意,與“越短墻”的動態結合,似香有了腳,暗合秋夜的通透;“茶煙裊案長”中“裊”字狀煙之輕緩,“長”字既寫煙縷綿延,又暗寓閑坐時長,以物態顯心境;“影篩光”的“篩”字極妙,寫月光透過枝葉如篩子漏下,光影斑駁之態躍然紙上,比“搖”更添層次;結句“蛩鳴穿牖揚”,“穿”字見蟲聲之銳,“揚”字見聲之遠,秋夜的靜因這一聲蟲鳴更顯深邃,暗透出人在其中的靜聽與感懷,不直寫情而情自現。
整體而言,此詞以“霜”“光”為脈絡,串起秋景、人事與閑情,格律精嚴卻不見雕琢,意象尋常卻別有情致,是一首得小令“語短意長”之妙的秋夜閑吟。(張虹)
2.《憶王孫.秋韻》
(李重元體.五句五平韻)
風搖街樹落黃英。
車過塵隨晚照明。
雁字橫空掠北城。
暮云平。一縷炊煙接月生。
詞家評析
王守安先生這首《憶王孫.秋韻》依李重元體,五句押平韻,筆墨簡淡卻意境渾成,盡顯秋日暮景的疏朗與閑遠,可從三方面細品:
一、格律與韻律之穩。
全詞嚴守李重元體格式,“英、明、城、平、生”五字統押平聲韻,韻腳清亮,讀來流轉自然。句間節奏張弛有度:前兩句“風搖街樹落黃英”“車過塵隨晚照明”以七言鋪展動態,第三句“雁字橫空掠北城”仍為七言,收束遠景;后兩句“暮云平”“一縷炊煙接月生”以五言、七言作結,短句“暮云平”頓住,長句“炊煙接月”舒展,形成“放—收—展”的韻律起伏,暗合暮景由動轉靜、由遠及近的節奏。
二、意象與時空之妙。
詞以“暮”為時間軸,串聯起街樹、車塵、晚照、雁群、暮云、炊煙、月七大意象,構建出一幅由近及遠、由下及上的秋日黃昏圖:
起句“風搖街樹落黃英”,以“搖”“落”二字寫近景,秋風拂樹、黃花(似為菊或秋葉)紛揚,點出秋意與動態。
承句“車過塵隨晚照明”,視角稍移,車過塵起,卻被夕陽(晚照)映亮,俗景因光影而添暖意,暗合“暮”之光線特點。
轉句“雁字橫空掠北城”,抬眼寫高空,雁陣南飛、掠過北城,既拓開空間,又以“雁字”點出秋令,“掠”字見雁飛之迅,與前兩句的緩動形成對比。
合句“暮云平”三字極簡,寫云層鋪展如鏡,將天空拉平,為后續“炊煙接月”鋪墊靜謐底色。
結句“一縷炊煙接月生”,視角回落近景,炊煙裊裊與初升月色相接,“接”字極妙——將人間煙火與天上清輝相連,俗與雅、動與靜交融,余韻悠長。
三、情味與留白之深。
全詞不著一“情”字,卻于景中藏閑逸:風搖葉落、車塵晚照是市井之景,雁掠北城、暮云平鋪是天地之闊,炊煙接月是人間煙火與自然清輝的相契。看似客觀摹景,實則暗含觀景者的靜觀視角——能捕捉到“塵隨晚照”的光影、“雁掠北城”的靈動、“炊煙接月”的交融,可見其心境的平和與敏銳。結句“接月生”既寫月出,又似暗喻暮色向夜色過渡,景有盡而意無窮,留給讀者對秋夜漸深的想象空間。
綜上,此詞以簡馭繁,于尋常秋暮景致中見巧思,格律工穩,意象連貫,情味藏而不露,堪稱小令中“以景勝情”的佳作。(陳逸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