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俄羅斯影像光譜中,UlyaNay像一顆只肯在夜色里發亮的星。她不拍攝莫斯科的霓虹,也不流連圣彼得堡的白夜,而是把鏡頭探進那些被日常忽略的暗角:城郊小站的候車室、半地下公寓的廚房、雨后被鈉燈映得發紫的柏油路——所有光線稀薄的地方,都是她讓情緒滋生的溫床。 ![]() UlyaNay 生于下諾夫哥羅德,一座夾在奧卡河與伏爾加河之間的老城。父母皆是夜班電車司機,童年的她習慣了在昏黃燈泡下吃晚飯,也習慣了把父母制服上的金屬扣反光當作“月亮碎片”。 這種與黑暗和平共處的經驗,后來成為她影像里最頑固的基因。她大學主修心理學,卻在畢業前夕把所有積蓄換成了一臺二手尼康 F80 和一箱過期十年的伊爾福 HP5。 她說:“膠片顆粒像人的記憶,越過期越誠實。” ![]() ![]() 暗調美學只是她的外殼,真正的核心是“沉默的敘事”。 在她的代表作《Quiet Room》系列里,人物永遠處在畫面三分之一處:女孩把額頭抵在冰冷的窗臺上,男人背對鏡頭點燃一根并不存在的煙,老婦人用食指反復描摹桌布的花紋邊緣。 UlyaNay 很少讓被攝者直視鏡頭,她相信眼神一旦對上,故事就泄了氣。她更信任那些小動作——指節發白、睫毛顫動、衣領第二顆紐扣松脫——它們像摩爾斯電碼,替她說出無法被翻譯的俄式憂郁。 ![]() ![]() 技術層面上,她堅持“低光不補光”。夜景拍攝時,她常把 ISO 鎖在 400,寧可犧牲快門速度,也要保住陰影的層次。 室內則偏愛 40 瓦白熾燈與窗外天光的混合色溫,讓膚色介于青與橘之間,仿佛人物剛從夢中驚醒。 后期只做兩件事:推高對比、壓暗四角。她說:“如果一張照片在 LR 里停留超過三分鐘,它就失去了呼吸。” ![]() ![]() 2022 年,她受邀參加莫斯科多媒體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后肖像”群展。 UlyaNay 把展廳布置成一個 1:1 的夜間廚房:昏燈、剝落的油漆、永遠停在 03:17 的掛鐘。觀眾被允許獨自進入,限時三分鐘。墻面沒有任何作品,只有一臺 35 毫米幻燈機在循環播放 24 張靜幀。有人在里面哭泣,有人給前任打電話,也有人寫下“謝謝讓我看見自己”的紙條塞進門縫。 展覽結束后,她把廚房原封不動搬回自己的 14 平方米出租屋,繼續在里面生活——“作品完成了,但情緒還沒用完。” ![]() ![]() UlyaNay 的影像也悄悄影響著俄羅斯年輕一代。 她在 Telegram 上運營一個名為“Тишина Project”的頻道,七萬名訂閱者每天上傳一張“低光自畫像”。 沒有濾鏡、沒有標簽、沒有點贊計數,唯一的要求是“別說話”。她說:“我們習慣用高聲量掩蓋孤獨,而我只是想證明,沉默也能震耳欲聾。” ![]() ![]() ![]() ![]() 2024 年春天,她把母親三十年前的夜班日記翻拍成《Night Shift Mother》系列。 銀鹽顆粒與手寫西里爾字母重疊,像兩代人的夢境互相滲透。展覽前言只有一句話:“獻給所有在夜里修補世界的人。” 如今,這組作品正在歐洲巡回展出,而 UlyaNay 仍住在那間 14 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繼續與黑暗談判,繼續讓沉默發聲。 ![]() ![]() 進入公眾號主頁【粉絲福利--攝影作品】,可獲取一份UlyaNay的作品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