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黨氏宗親會從事黨姓文化研究過程中,筆者深入研讀了黨李氏一族的古家譜及相關古典文獻,發現我族字輩承襲嚴整、脈絡清晰,自古至今未曾紊亂。此現象于河南乃至全國黨姓宗族中實屬罕見。據古文字考,“黨”本非“黨”,而專指“黨項羌”之黨,屬馮翊堂夏氏一脈后裔。 黨李氏奉黨九功為零號始祖;其子黨大公、黨二公為第一世;“兩公”之子為第二世;至第三世,則有黨三榮、黨三戒、黨三耀、黨三儒等先祖。自第四世起,每一代皆有人以“四、五、六、七、八、九”等數字為輩分用字,然并非人人皆用。 其中,“八”字輩常以“云”字代替。例如杞縣石陵崗有先祖黨云樓,漯河郾城黨灣有黨云龍,駐馬店市驛城區南黨樓、北黨樓則有黨云成。 駐馬店驛城區南、北黨樓古墓現存二十余座墳塋,立碑七八通。始祖碑載黨九鳳,據傳排行第二。考黨李氏古譜,自黨大公起第八世有黨云成,生二子:長曰九龍,次曰九鳳,與口傳輩序吻合。 古人極重諱名,尤忌與先祖重字。那么,黨九龍、黨九鳳何以與零號始祖黨九功同用“九”字?實非同輩。據豫北孟州、濟源等地黨氏世代以世次自稱的傳統可推知,“九”實指世次而非名諱。即黨九功之“九”為世次編號,“功”為其本名;黨九龍、黨九鳳之“九”亦為世次標識,并非同輩,而是新一輪世次計數。 我族自武臘公起,便以“0…九”為序記錄世次,輪番復用。至黨九功時,“九”為第九世,而“九功”實為該輪第十世。自“大公、二公”起,世次進入新輪。 黨李氏自第十一世起,不再以數字為字輩。道光二十四年(1844),黨九安等人續修族譜,黨如淵作序,取族兄黨士元遺聯“士振文林茂,如從月殿來,品超清玉上,其運一時開”為字輩詩。首字“士”,形如“十一”,正應第十一世。 至1996年農歷十月初一,黨李氏后裔再續族譜時,續譜委員會又賦五言詩:“志興澤靖邦,若錦照華堂,德昌政潔慧,鵬程浩宇翔”,以承前啟后。 由此可見,我黨李氏自武臘公起,字輩承傳嚴整、世次分明,統緒清晰,在馮翊堂夏氏后裔中堪稱獨樹一幟,具有極高的家族文化與歷史研究價值。 2025年8月2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