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何為苦?盡是自心生。”貪嗔癡慢疑,如五條無形的鎖鏈,縛住了我們本可清明的心靈。欲壑難填的貪求,終究不過是一場空幻的追逐,《百喻經》中渴飲鹽水的比喻何其深刻:愈飲愈渴,愈渴愈飲,終至灼燒肺腑。怨怒之火、愚昧之障、驕慢之塔、狐疑之網……這一切,皆如《壇經》所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是心田的陰霾遮蔽了本有的光明,令我們自困愁城,苦海浮沉。 然則解脫之道何在?不在外求,而在修心。“三觀能正見,無私立大公”,此乃撥云見日之法寶。古之圣賢早已洞明此理。蘇軾身陷黃州風雨之際,卻豁然寫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他亦曾感嘆:“此心安處是吾鄉”,縱使人生之路崎嶇如“雪泥鴻爪”,但心定則處處為家。王陽明龍場悟道,更點破“心外無物”的真諦——外境之順逆,全憑一顆心去度量與轉化。當我們放下狹隘的自我藩籬,將小我融入廣闊天地,便能如莊子所言“乘物以游心”,讓心靈超越俗世紛擾而逍遙自在。無私之“大公”,正是我們心舟穿越苦海驚濤的定海神針。 當心垢漸除,慧光顯現,生命便自然趨向一種深沉的“甘”境——這甘泉不在遠處,而在知足的心田里汩汩流淌。孔子贊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此樂從何來?絕非源于身外之豐足,而源于內心之澄澈與自足。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甘美何嘗不是源于對樸素生活本真的深刻品味與滿足?《菜根譚》中一句“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道盡了人生苦樂的分野。那些汲汲于欲望、永不知足者,縱使富甲天下,亦如渴飲鹽水,其心永在焦灼的沙漠里跋涉。 人生旅程,風雨兼程,坎坷起伏皆是常態。然而,苦未必盡在跋涉,甘亦非只在終點。當我們以正見為犁,耕耘心田;以無私為泉,灌溉心苗;以知足為壤,涵養心根,則苦樂之藩籬自破。東坡居士詞中“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之境,正是心光朗照、超越二元分別的大自在。 人生之甘泉,原來并非長途跋涉后的偶然抵達,而是跋涉途中心田里早已掘出的深井。 千般世味終須歸于一念心光:心田種慧,則甘泉自涌,苦盡甘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