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軍事資料統計,我軍自建立以來,曾先后與21個國家的部隊交過戰! 與21國部隊交戰,不僅逐步壯大了我人民軍隊的實力,更洗雪了中華民族百年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揚眉吐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那么,這21個國家都有誰呢? 日本軍隊:我軍首個戰勝的外國侵略軍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我八路軍聞名遐邇的“成名仗”有3個; 第一個是“平型關戰役”,這是我八路軍自改編以來,與侵華日軍的首次交鋒。 1937年9月21日,日軍第二十一旅團長三浦敏事率領步炮6個大隊,兵分兩路向平型關一線進犯,企圖突破平型關防線與雁門關以北的日軍匯合,攻擊太原。 當時晉北重鎮大同、靈丘等地已經先后被日軍侵占,如果再讓日軍突破平型關防線的話,那么整個山西省將危在旦夕。 為了實現侵占山西的迷夢,日軍可謂是不遺余力! 22日當天,日軍開始向平型關、東跑池、團城口等內長城各主要陣地發起猛烈進攻,并派戰車、飛機助戰。 不過,在第二戰區守軍第七十三師、獨立第八旅、第八十四師的頑強抵抗下,日軍的猛烈攻勢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功。 一番激戰過后,敵我雙方均損失慘重,日軍連續進攻了3天,沒有取得絲毫進展。 為了打破此僵局,在東跑池前線指揮作戰的三浦敏事急電師團長板垣征四郎,請求派兵增援。 日軍如果得到增援,那么平型關防線將很難守住! 為此,時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的閻錫山命令傅作義率兩個旅增援,并致電朱德要求八路軍配合作戰。 之后,八路軍第115師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平型關一帶設伏,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據統計:平型關戰役,我八路軍以傷亡400余人(一說600余人)的代價,殲滅日軍1000余人,擊毀汽車100余輛,繳獲各種槍1000余支(挺),以及大批的軍用物資。 平型關戰役的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振奮了國人抵御外辱的信心和決心。 同時,此戰的勝利也極大提高了我黨和我人民軍隊的威望,為后來我軍在華北地區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八路軍的第二個成名仗是——“夜襲陽明堡”! 1937年10月上旬,日軍侵占代縣、崞縣后繼續南犯。國民黨軍被迫退守至忻口一帶,阻止日軍進攻太原。 當月中旬,為了配合國民黨軍作戰,八路軍第129師第385旅769團奉命在代縣以東地區,執行側擊南犯日軍后方的任務。 在此期間,769旅官兵發現總是不斷有日軍飛機從空中飛過,經偵查后得知,在陽明堡有日軍的一個機場,這里停駐著24架飛機,白天輪番出動執行轟炸任務,晚上則停在機場內。 這里雖然是日軍的一個重要軍事基地,但其機場內的守衛人員卻只有200余人,且大部分都駐扎在機場北端,機場周圍雖然設得有鐵絲網,但防御工事較為簡單,容易攻破。 10月19日深夜,769團官兵在當地群眾的協助下,隱秘進入到陽明堡機場,突然發動進攻。 經過一小時的激戰,我軍共殲滅日軍100余人,炸毀、炸傷飛機24架,取得了我軍在抗日戰場上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此次戰斗,是繼平型關戰役、雁門關伏擊戰后,我軍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129師769團還被譽為是“抗戰四大名團”之一。 蔣介石聞訊后也是高興得不得了,不僅頒發了嘉獎令,還下令發了2萬元的獎金。 八路軍的第三個成名仗是——“黃土嶺戰斗”! 1939年10月下旬,日軍華北方面軍第110師、26師、獨立混成第2、第3、第8旅各一部共2萬余人,兵分多路對我八路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北岳區進行了大“掃蕩”。 為了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時任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楊成武,指揮第一、第三、第二十五團等部與日軍作戰。 在“黃土嶺戰斗”中,我軍以傷亡500余人的代價,共殲滅日軍900余人,并繳獲了大量的軍用物資。 此外,號稱日軍“名將之花”的阿部規秀中將也被我軍擊斃。 值得一提的是,阿部規秀還是我軍在抗日戰場上擊斃的職務最高的日軍高級將領。 阿部規秀被擊斃后,日本朝野震動,從而促使日軍對我中國軍民抗戰決心的認識,發生了極大轉變。 而日本的《朝日新聞》更是撰文稱:“中將級指揮官的陣亡,是皇軍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英國軍隊:2次交戰均丟盔棄甲 我軍與英軍首次交手,是在1949年的“渡江戰役”之前! 1949年4月下旬,我百萬人民解放軍橫兵長江之北,準備實行渡江戰役,一舉解放全中國。 為了此次渡江戰役的順利進行,上級命令封鎖長江,并下令如果發現外國軍艦先警告,如不聽警告繼續航行則可開火射擊。 然而,在此緊張局勢下,英國海軍還是一意孤行,全然無視我人民解放軍發布的“外國艦船撤離長江”的公告,將“紫石英號”護衛艦開進了長江水域。 我軍首先對其進行警告,但英軍卻對此置若罔聞,我軍立即開始炮擊,“紫石英”號隨即開炮還擊。 在一番炮戰過后,“紫石英”號重傷擱淺; 爾后不久,英國海軍遠東艦隊“伴侶”號驅逐艦、“倫敦”號重巡洋艦、“黑天鵝”號護衛艦趕來增援,結果也被我軍擊退。 據戰后統計:此次戰斗,“紫石英”號包括艦長在內,共有17人死亡,20人重傷;“伴侶”號帶回10具尸體和12名傷員,還有兩門主炮被摧毀。 此外,梅登中將的旗艦上也有10名水手被打死,另有13人身負重傷; 相比于這幾艘軍艦來說,“黑天鵝”號算是比較幸運的,只有7人受傷。 在英軍四艘軍艦中,有5名正副艦長傷亡。后來據英國海軍部公布,還有103名官兵“失蹤”。 英軍在長江上的“慘敗”,讓首相丘吉爾大為惱怒,他甚至在國會上叫囂:要派兩艘航空母艦去實行武力報復。 不過,相較于這個激動的老頭子來說,其他國會議員顯得比較冷靜,他們一致認為:現在已經不是派一兩艘炮艦,就能將中國人嚇得手足無措的時代了。 不過可惜的是,英國人并沒有在此戰中醒悟過來,在一年后的朝鮮戰場,他們又被我英勇的人民志愿軍打得落花流水。 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英國共投入了陸軍第二、第二十八、第二十九三個旅,還有包括航母在內的艦艇21艘、飛機80架,總計14000余人。 當時,英軍各部隊的武器裝備也十分現代化,與美軍的裝備相差無幾。 在我英勇頑強的人民志愿軍面前,英軍遭受到了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與中國人民交手最慘重的失敗。 此次戰爭中,包括“皇家蘇格蘭團”、“格羅斯特營”等在內的英軍“王牌”部隊,均被我軍重創。 英國派到朝鮮戰場上的這些所謂的“英雄部隊”,在我人民志愿軍的打擊下,變得一文不值! 美國軍隊:3次交戰均損失慘重 在我人民軍隊的歷史上,曾與號稱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美國交過三次手,而且都是在國外戰場。 第一次是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是抗美援越戰爭、第三次是援老抗美防空作戰。 1950年的“抗美援朝戰爭”,是我人民軍隊與美軍的首次交鋒。 1950年10月19日,時任志愿軍司令員兼政委的彭德懷,率領幾十萬志愿軍部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長達2年零9個月的浴血奮戰。 此次戰爭中,美國海陸空三軍大規模卷入了侵朝戰爭,其動用了陸軍兵力的三分之一,戰場兵力最多時達到30多萬人; 動用海軍兵力的二分之一,出動各種艦艇200余艘,海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380余架; 動用空軍兵力的五分之一,先后出動各種飛機達數萬架次,戰場上保持飛機最多時達1700多架。 除了出動的兵力規模巨大之外,美軍還動用了大量的精銳部隊,比如號稱“開國元勛師”的騎兵第一師,“美利堅之劍”陸戰第一師、“王牌飛行隊”航空兵第一聯隊等等。 除此之外,美軍各部隊當時所裝備的武器,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比如就美軍地面作戰部隊而言,他們裝備的機械化程度和火力配備,已經超過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蘇聯陸軍同級戰斗單位。 其步兵每個師配備各種坦克149輛、裝甲車35輛,各種火炮959門,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就有330余門。 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許多戰役中的炮火密度,以及戰場兵力的密度、空襲轟炸密度,已經超過了二戰的水平。 然而盡管如此,我人民志愿軍毫不示弱,英勇抗敵,使美軍遭受了重大損失。 據《決戰朝鮮》一書中的統計:在整個戰爭期間,美軍共陣亡33629人,其他原因死亡20600余人,負傷103248人,被俘后遣返3746人,另有8142人失蹤。共計損失169300余人。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不僅成功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同時也穩定了朝鮮半島的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世界戰爭史上,無疑留下了驚天動地的一筆! 我軍與美軍的第二次交手,是在1965年6月至1973年8月的“援越抗美戰爭”。 1964年8月初,美國借“北部灣事件”發動了侵略戰爭,派飛機侵入中國海南島地區和云南、廣西上空,投擲炸彈和發射導彈,導致多名中國軍民傷亡。 美國此舉,嚴重威脅到了我國的領土安全。 1965年4月,越南向中國求援。毛澤東主席當即決定向越南提供全面無私的援助。 在整個“抗美援越戰爭”期間,中國先后派出高炮部隊分5批開赴越南輪戰,連同配屬援越工程支隊的高炮支隊,共16個支隊、轄63個團和50個隊屬高炮營、及部分高機連和勤務分隊等,總計15萬余人。 在歷時3年9個月的艱苦奮戰中,我軍共對空作戰2153次,擊落美機1707架,擊傷1608架,俘虜美軍飛行員42名,沉重打擊了美國侵略者,保衛了越南北方領空的安全。 當然,此次戰爭中,我軍的損失也同樣不小,1100名官兵壯烈犧牲,4200多人負傷。 不過從達成的總體戰略成果來看,中越兩軍最后還是勝利了的。 1973年1月27日,越美巴黎協定簽字后,美軍完全停止了對越南北方的戰爭行動。 同年三月,侵越美軍開始撤出越南南方。8月,在越執行援越抗美任務的中國部隊,也全部撤回到國內。 我軍與美軍的第三次交手,是在1969年3月到1973年11月的“援老抗美防空作戰”。 在這一時期里,美國在擴大越南戰爭的同時,又通過制造混亂、提供軍事援助、派遣軍事顧問、大力扶持親美右派勢力等行為,將侵略的矛頭指向了老撾。 應老撾人民的請求,我國先后派出了11萬余人的筑路工程大軍到老撾上寮地區修建公路,以利于中國援助老撾物資的運輸。 為了保證筑路任務的順利進行,以及保護施工人員的安全,中國還派出部隊擔負防空作戰任務。 在四年多的時間里,我軍對空作戰95次,擊落美機35架,擊傷24架。 當然,期間我軍的損失也比較大,陣亡了269人,其中210人被葬在老撾孟塞和班南舍烈士陵園中。 總的來說,歷史上我軍與美軍的三次交鋒,皆取得了重大勝利,而每一次戰爭都打出了國威和軍威。 此外,我軍的勝利也是在向全世界宣告:任何侵略、不正義的戰爭,最后都必將走向失敗。 法國軍隊:2次交戰均以失敗告終 我軍與法國軍隊的首次交鋒,是1950年建國初期在越南進行的,史稱“援越抗法戰爭”。 不過,由于此次行動屬于絕密,不公開、不宣傳、不報道,因此在當時只有中國的軍事顧問團官兵見證了這一歷史過程的波瀾壯闊和驚心動魄。 當然,關于這場戰爭的具體細節,可以說的地方有很多,本文篇幅有限,因此我們就點到為止。 1950年4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三野、四野各選一個師,包括師、團、營三級的全套顧問,組成了赴越軍事顧問團,由韋國清(上將)擔任團長。 同年底,韋國清團長與中共中央代表陳賡在分析敵情和地形后,建議發起并參與指揮“邊界戰役”。 在戰役發起前,胡志明對陳賡說道:“部隊就交給你指揮了,但有一條,只許打勝,不許打敗。” 陳賡回答:“打勝戰主要靠越南軍民,但我一定盡力協助指揮打好這一仗,不辜負胡主席的期望。” 戰役開始后,按照陳賡擬定的作戰方案和中國軍事顧問團的精心指揮,以及越南軍民的英勇奮戰,經過7晝夜的連續激戰,越軍一舉全殲了法軍的兩個精銳兵團三千余人,順利解放了高平。 這是越南人民抗法戰爭的轉折性勝利,此戰后,越軍逐步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駐守在其他地區的法軍紛紛望風而逃。 邊界戰役后,陳賡便返回了國內。 后來,越軍又與法軍開展了多次戰役,且每一場戰役,都是由韋國清團長帶領的軍事顧問團協助展開的。 尤其是1954年3月的“奠邊府戰役”后,更是宣告了法國侵略戰爭的徹底失敗。 此次戰役,是越軍對法軍實施的戰略性進攻戰役,由武元甲任前線總指揮,但實際策劃、指揮整個戰役的,是韋國清團長率領的中國軍事顧問團。 此次戰役從1954年3月,一直持續到5月7日,越南軍民共殲滅法軍16000余人,擊落、擊毀法軍飛機62架。 此次戰役的勝利,加快了越南抗法戰爭的進程,同時也宣告法國殖民侵略者的失敗。 不過,相比于“援越抗法戰爭”來說,朝鮮戰爭中與法軍的作戰,就不是間接的顧問團,而是兩軍真刀真槍的干了! 在整個朝鮮戰爭中,法國前后派出一艘驅逐艦、一個步兵營投入到戰爭中。 不過,法軍在朝鮮戰場上的表現并不怎么好,幾輪激戰下來,就戰死了260多人,受傷、失蹤、被俘者達1100余人。 當然,作為美國的“仆從國”之一,法軍來到朝鮮戰場本就是“不得已而為之”,自然不會投入太多軍力,因此也就不會有多么好的表現了。 韓國軍隊:與我軍交戰最多的部隊 我軍與韓國軍隊(即南朝鮮軍)交鋒,主要集中在朝鮮戰爭期間,它是與我軍交戰次數最多的部隊。 在整個朝鮮戰爭中,南朝鮮軍投入的兵力為71萬余人,其中包含了陸軍四個軍團,以及配屬美軍的部隊共23個師;海軍4個艦隊和陸戰隊,艦艇67艘,航空飛機146架。 南朝鮮軍雖然都是清一色的美式裝備,但相比于美軍來說,其戰斗力并不高,因此每次在戰場上與我軍相遇時,總是被打得落花流水。 我志愿軍入朝的第一仗,以及最后一次戰役——“金城戰役”,都是同南朝鮮軍打的。 當然,在此期間的很多場戰役、戰斗中,基本都有南朝鮮軍的身影。從第一次戰役到第五次戰役,南朝鮮軍損失慘重,傷亡數萬人之多。 根據戰后美聯社公開的數據表示:在整個朝鮮戰爭中,南朝鮮方面共損失了1312836人,其中陣亡415004人,傷殘425868人,失蹤459428人,被俘12536人。 此外,我軍還重創了號稱南朝鮮軍“王牌”首都師,并一舉摧毀了首都師“王牌團”白虎團,該團的團旗至今還存放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中展出。 總的來說,南朝鮮軍雖然與我軍交戰的次數最多,但同時傷亡也最多。 朝鮮戰爭中與我軍交戰的“聯合國軍” 在整個朝鮮戰爭中,我軍一共與16國部隊作戰,除了我們上文說到的美國、英國、法國外,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聯邦、埃塞俄比亞。 如果把南朝鮮軍也算進去的話,那就是17個國家。 另外,還有5個向“聯合國軍”派出醫療隊的國家,即丹麥、印度、意大利、挪威、瑞典。 當然了,那時候的“聯合國”,基本完全是由美國操控的,因此在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主動出兵參戰,這些國家也或多或少會“表示”一下,畢竟日后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美國這個“大哥”的幫助! 當然,他們也許覺得,既然號稱“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美國都出手了,那朝鮮戰爭很快就能勝利結束。 結果令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朝鮮戰場不僅讓美國越陷越深,還使他們國家的部隊陷入了萬劫不復之地,不是被殲,就是大批被俘。 比如曾與我軍多次交鋒的“比利時營”,其先后損失達400余人之多,若不是不斷地補充兵員,那這個營恐怕早就不復存在了。 除此之外,土耳其投入的一個步兵旅,人數最多時達到5400多人,出兵人數位居“聯合國軍”第四位,但其損失同樣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旅的官兵,還是號稱“百里挑一”的精兵強將,戰斗力“爆棚”。 而且他們還配備了美式裝備,接受美式訓練,號稱“聯合國軍”中的一支“王牌軍”。 但幾番激戰下來,該部損失了3300多人,其中陣亡700余人、負傷2200余人、被俘217人、失蹤167人。 此外,泰國陸軍第二十一團,也是從泰軍中精心挑選出來的混成部隊,同樣是美式裝備、美式訓練。 但在鐵原以西的190.8高地戰斗中,卻被我軍消滅了一個整加強連,之后便屢戰屢敗,損失達1135人。 到這里,我們一共說到了18個國家,即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南朝鮮(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聯邦、埃塞俄比亞。 其中我軍與大部分國家軍隊交鋒,主要集中在朝鮮戰場上,當然,其中一些國家與我軍作戰,并不僅限于朝鮮戰爭這一次。 除了這18個國家之外,我軍還與3個國家交過戰,它們分別是印度、越南和蘇聯。 而與這3國軍隊的交鋒,其原因都是因為領土爭端。 首先來說,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中國不得已進行的一場戰爭。 上世紀五十年代,印軍侵占“麥克馬洪線”南面領土,我方與其進行多次談判未果后,決定實施自衛反擊作戰。 此次反擊作戰,是一場規模、時間都很有限的邊界作戰,我軍在獲得勝利后主動撤軍,并將其被俘人員全部交還,表明了中國與鄰為善、和平共處的大國風范。 其次,與越南的交鋒,主要有兩次,一次是1974年與南越海軍進行的“西沙海戰”,另一次則是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1973年9月,南越宣布將中國南沙群島的一些島嶼劃入其版圖。次年初又派何文鍔艦隊北上,再次占領了甘泉島和金銀島,并打死打傷數名中國軍民。 為了打擊南越海軍的囂張氣焰,中國決定增加巡邏艦艇進行反擊,“西沙海戰”自此拉開序幕。 此次海戰一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戰斗,擊沉南越護衛艦1艘,擊傷南越驅逐艦3艘;第二階段是奪島戰斗,一舉解決了南越對西沙島嶼的侵占。 此次海戰,我軍共斃傷南越官兵100余人,俘虜48人,其中還包括一名美國領事館的聯絡官。 此戰過后,我軍又在1979年至1987年間,進行了長達8年多時間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據不完全統計:從1974年到1978年8月間,越軍在我國邊境地區制造的挑釁事件多達3398起,侵占中國領土162處,打死打傷中國邊民、邊防戰士34人。 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中國決定發起自衛反擊作戰,并最終取得了勝利。 我軍與蘇軍的交鋒,則是發生在1969年3月的“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1969年3月2日,蘇聯邊防軍悍然侵入珍寶島,襲擊我邊防部隊巡邏人員,打死打傷6人。 在此情況下,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將入侵的蘇軍趕出了珍寶島。 然而,不甘失敗的蘇軍又在十幾天后卷土重來,而且這一次的進攻更為猛烈,雙方激戰長達9個小時。我邊防部隊頂住蘇軍的6次炮火急襲,挫敗了蘇軍的進攻。 之后,蘇軍又出動步兵,在坦克的支援下繼續向珍寶島入侵,結果遭到了我軍的猛烈打擊。 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不僅保衛了祖國的領土完整,同時也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對我人民軍隊自成立以來與21國部隊作戰歷史的簡要概述了。 不得不承認,我人民軍隊與21國部隊的作戰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的揚眉吐氣史,一部中華民族洗雪百年恥辱的英雄史。 而這每一部深沉、厚重的歷史,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謹記和學習。 文章的最后,讓我們一起為我強大的人民解放軍,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