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塵帖》是元代趙孟頫創作的紙本行草書法作品,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帖為趙孟頫致中峰和尚的書信,屬日常往來信件,其中與禪師談論了生死之事,全文共187字。 關于《俗塵帖》的書寫時間,學界存在不同觀點。單國強認為寫于延祐六年(1319年),而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張明考證為延祐二年三月廿四日。可以確定的是,寫作期間趙孟頫仕途順遂,官至一品高位,但他遭遇了長兒、幼女相繼亡故的變故,心靈受到重創。同時,他自己還生了一場大病,臥床兩月幾乎不起。在這樣的生活境遇下,他寫信向中峰明本禪師訴說,或希望禪師為兒女超度,或借佛法凈化內心的悲苦抑郁。 作品字距與行距較為疏朗,字字獨立,較少有連帶牽絲,給人一種沉重典雅又略顯溫潤的感覺,風格不激不厲,達到了一種中和之美。這種布局看似平淡,實則蘊含變化,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通過字形大小欹側的變化,增加了字勢的運動感。如“顧惟何者乃辱”筆畫由粗重漸變到細小,“理方似小差”又由細變粗、由小變大;“深猶寒”三個字字形富有變化,饒有趣味。總體筆畫有粗細變化,不同的字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有的灑脫疏放,有的清勁挺拔,有的平正典雅。 用筆上直追晉唐,頓挫有致,擒縱自如,一氣貫注,用筆的來龍去脈表現得十分清楚,筆筆精致。筆鋒勁健而穩實,有《十七帖》之余韻,體現了趙孟頫用筆的豐富性和高超技巧。 信中趙孟頫提到“至于死生之說,師所謂委順者,固已知之矣”,表達了他對生死的豁達態度。在經歷了親人離世和自身重病后,他在痛苦中對生命真諦有了更深的領悟,展現出超越世俗的智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