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在練琴時,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 因為現在開學了,要上班了,所以早上練琴的時間就變得緊張起來了。 吃完早飯,距離出門上班,最多只有半個小時的時間,有時候再洗洗刷刷,忙忙別的,滿打滿算只有十幾分鐘。 今早就是這樣,刷完碗筷后,只有十分鐘的練琴時間,但我依然不想浪費。 于是打開電鋼琴蓋,連通電源,練了幾組琶音后,決定把昨天正在“扒”譜的練習曲,只練一遍。 于是在練這一遍的時候,我就發現一個規律: 因為事先已經知道,這次的練琴,這首練習曲,只能練這一遍。不管練得是好還是不好,出錯是多還是少,狀態是好還是差,起碼在早上這一“空隙”里,是沒有機會再練第二遍了。 我發現,自己在演奏這一遍時,變得非常專注,對于速度的控制,也做到了整體都慢,而不只是在難點處慢下來。 一遍練下來,居然沒有出任何錯誤。 而且這種謹慎、小心翼翼的狀態,在之前的練琴中,感受到的次數并不多。 于是我開始思考,這種狀態,以及這一遍獲得的效果,都是怎樣來的? 沒過多久,我就發現了答案: 是通過“稀少”的遍數,“換”來的。 由于只能練一遍,所以頭腦下意識地就會告訴自己的身體,認真一些,謹慎一些,能少出錯盡量少出錯,能不出錯更好。 于是這種專注度,以及對速度的把控能力,就能瞬間被“拉”到最高。 有學琴者就會問,那么我們平時里的練習,也就是那種不給自己限制變數的,練之前也會給自己這樣的心理暗示啊,為什么效果普遍不如這種呢? 宛洛覺得,還是給自己的“余地”、“退路”,太多的緣故了。 所謂“余地”和“退路”,就是在練琴時,給自己規定的時間與遍數的情況。 主要是練習的時間段,因為遍數我們不會刻意去規定,基本上是根據所練時間的長短而來的。 相信大多數學琴者,每次留給自己的練習時間,都在半個小時以上。因為覺得時間太短,練不到什么東西,產生不了多少進步。 于是也下意識地認為,每次所練的時間越長,進步的效果也就越好。 其實并不絕對,還要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對時間的“利用率”。只有“利用率”高了,所練的時長,才能成為“有效練習”時長。 而我見到更多的情況是,有學琴者練完一遍之后,就停下來,要么看兩眼手機,要么起身去接杯水。 磨蹭一會兒之后,才開始下一遍的重復練習。最后半小時甚至更長的練習時長到了之后,其實并沒有練太多遍,休息、磨蹭、分神的時間,是大于練琴時間的。 這就是“利用率”低,“有效練習”時長較短。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我們覺得還有很多時間,所以也就“不慌不忙”了,演奏時的專注度也跟著下降了。 所以,偶爾允許自己只能練一遍,練完就“收工”,也是不錯的調整方式。 對于提高自己的專注度與“有效練習”時長,有不錯的幫助。 如果你對練琴思維方面的內容很感興趣,可以查看一下 宛洛,竹笛、鋼琴老師,現為一所小學的音樂教師。愿我的文字,成為你樂器學習路上的“助推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