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下午四點半.我們來到了非洲肯尼亞馬賽馬拉的馬賽村。村長兒子手持權杖來給我們介紹這個村。全村是一個老祖宗傳下來的一個家族,共有20戶,200人,都是馬賽人。 ?馬賽人(Maasai)是東非最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肯尼亞南部和坦桑尼亞北部,人口約100萬。?他們以獨特的紅色服飾、游牧傳統和年齡等級制度聞名,在堅持傳統生活方式的同時,逐步融入現代旅游業。 我們來到村口,這是準備跳舞的馬賽美女。 他們一天要接待好幾撥客人,有時候一車幾十個人,偶爾一車只有兩三個人。 準備歡迎仗式。男人手中的小木棍是標配。 坐在中間的是村長兒子的夫人。 馬賽人實行一夫多妻制,婚姻以牛為聘禮,牛的數量直接決定社會地位。???? 歡迎舞蹈由男性開始先跳,女性再逐漸加入進來。一個男高音在領唱,男低音托底。男低音雖然不敢說象獅吼那樣震撼,但確實令人也想起內蒙古的呼麥。 舞蹈由橫列轉為縱隊轉圈,并邀請游客參加舞蹈。 舞蹈以武士對抗性跳高為特色,原地跳的高度象征力量與求偶優勢。?? 據說馬賽人的視力超好,達到6.0,當他跳起來的時候可以看到十公里以內的動物。一般人的好視力頂多達到5.3。 與馬賽人一起跳完舞的合影。 馬賽人的耳朵以有大環為美。不分男女。這是他們文化中很有辨識度的特征之一。 他們從孩童時期就會開始佩戴耳環,隨著年齡增長,耳環的尺寸逐漸加大,慢慢拉伸耳垂,形成獨特的耳部裝飾風格。這不僅是美的象征,也承載著他們的文化身份和族群認同,是馬賽人文化中非常鮮明的標志之一。 ![]() 大耳洞。 ![]() 但是據我觀察也不是每個馬賽人都有這樣的大耳洞,村長兒子就沒有。 ![]() 馬賽人表演鉆木取火。當鉆頭的是木乳樹,比較硬。這個樹也叫非洲牙刷樹,馬賽人用刀把它去皮,削成筷子一樣的小棍,放嘴里嚼著保護牙齒,帶我們去馬賽村的小伙給我們做了表演。被鉆的木板是柏木,相對比較軟。用柏樹皮做成火絨。用一把腰刀墊在柏木板底下。由兩個人輪流用手搓木棍,旋轉摩擦生熱,點著火絨,生火成功。 ![]() 我們一行人被分三組去參觀馬賽人的家庭。他們的房子像福建土樓一樣圍成一個圓圈,只不過只有一層,非樓也。目的是同樣的,為了安全。他們的牛晚上回來就在房子圍起的院里過夜。 房子是木架構的。據介紹說是用牛糞做的墻和頂。我估計這是為突出民族特色的賣點。我摸了一下墻,像水泥墻一樣,非常的硬,而且有沙粒。我們可是施工蓋過各種房子的人。所以牛糞應只是原料之一,絕對不會是整個房子都是由牛糞構成。“豆包”說這種房子還是泥土為主。這種房子據介紹是冬暖夏涼。屋里非常的黑暗。 ![]() 跟真人對比一下房子的高度。 ![]() 我們去的一家房子雖然很小,但是可以說是四室一廳。 ![]() 進門左轉是客廳。讓我們坐下來以后,右手是一間小房子,左手是另一間小房子。左前方小窄條空間就是廚房。客廳中間是火盆。 ![]() 廚房餐具 ![]() 左手的臥室。左右的臥室都是室多大床多大,進屋就上床,真正老牌正宗臥室。 ![]() 小窄門內是主人和夫人的臥室。沒有開門讓我們進去參觀。 ![]() 這是從客廳往大門口走。通道左手邊據說是養小牛的屋子,從小窗看了一下什么都沒有。他們的英語也不標準,溝通的稀里糊涂的。 ![]() 院子里的狗。馬賽人一個勁兒地告訴我們這個狗叫“賓格”。 ![]() 這個好像是養雞的小舍。 ![]() 穿過院子這應該算是后院吧,有一個小市場,也是圍成一個圓圈。 但是大家已經沒有興趣買了。因為參觀每家房子后都被動員買了號稱他們家生產的小工藝品,兩個人就應買兩個,主要是項鏈。村長兒子說這些收入將歸全村大家所有。項鏈簡簡單單,在義烏小商品商店大概不值一元錢,在這里標價20美元30美元。全當捐款扶貧了。 我們參觀的一個半小時中見到有三撥游客來到。那么一天按八小時算起碼有十幾撥人來。(我們原來安排在早晨參觀。因為當時才下午3點多就回到了駐地,就要求20號當天參觀了)。這里最常見的吉普車是坐七個游客或九個游客。大巴車會坐的更多。一批人按下限只有4,5個人買,一天至少也有一兩千美元收入。 ![]() 馬賽村的姑娘大嬸兒們在這里賣東西。 ![]() 這個姐姐的衣服非常鮮艷,黃紅藍三元色再加上黑白完美搭配。 當初我們在外文印刷廠膠凹印車間負責印畫報,就是三元色加黑白,最終什么顏色都能配出來。 ![]() 帶著娃娃做買賣。 ![]() 原始部落與電器化交融。賣貨姑娘背后是電線桿,輸送中壓電。每個家庭都有電纜進屋。 ![]() 這體形一定不會饑寒交迫。 ![]() 兩個娃娃在擼小牛。 ![]() 中國內蒙古產小臉寒羊,這里的羊不光臉黑,整個羊頭都黑了。這里大多數羊都看起來臟兮兮的,這兩只算是“大美人”了。 ![]() 大自然中的小市場。 ![]() 村長兒子讓我們打扮成武士,還親自幫我們扶著帽子。帽子比較高,還比較沉,是用獅子皮制作的,重心稍微偏斜就會掉下來。 ![]() 我申請自己頂著沉甸甸的帽子假裝一次馬賽武士。 按我的習慣,本來想左手持盾,右手持矛,但是村長兒子讓我一定要右手持盾,左手持矛,看來防御更重要啊。而且“豆包”也認定馬賽人也并不都是左利手,這種習慣是他們常年在戰斗中形成的。 我站的位置是院子中央,背后的房子就是他們的家。 ![]() 前往參觀村里的學校。周邊的人也到這個學校上學。這是個公辦的學校,包含小學和中學的十年一貫制,但也有的學生學十二三年。門口墻上有國旗和國徽。 ![]() ![]() 校園很大,很空曠。一群學生在打排球。 ![]() 一位老師前來擔任導游。 ![]() 教室共有幾排 ![]() 下課了書包就堆在教室,顯然是沒有家庭作業。 ![]() 書包像垃圾一樣扔在地上。 ![]() 作業丟在教室窗外享受垃圾待遇。 ![]() 第一間教室里也沒有幾張桌子,還有一張桌子已經壞了。 ![]() 另一面墻的黑板前面已經放置了白板,老師可以少吃點粉筆末。 ![]() 這是一個由企業贊助的教室,桌子上有企業的名稱和編號。 每個教室都非常臟,塵土飛揚。只有這間教室里有一個學生拿著樹枝在掃地。 ![]() 看到我們進來,他就直起了身子,停止了掃地。 ![]() 這是沒企業贊助的普通教室,桌子相當窄,凳子沒有靠背。 ![]() 第六班的女生。 ![]() 天空廣闊,遠山含黛,寬闊的校園,休息的學生。 ![]() 服裝主打鮮艷。 ![]() 廚房門口的學生。 ![]() 廚房門口脫粒用的工具。 ![]() 廚房內柴火大鍋。 ![]() 這是當地特色的主食,用玉米等糧食磨碎,做成羹狀的東西。開始我以為是一大鍋土豆泥。分餐人用盤子分割一片一片的,放到每一個學生的餐盤里。當地人用手抓著吃。 ![]() 廚師高大、健康、陽光。 ![]() 用小腰刀切菜的二師傅。 ![]() 做飯的原材料。 ![]() 向廚房里看熱鬧的學生。 ![]() 廚房門口的柴堆。 ![]() 女生宿舍,看著不錯。 ![]() 打水的學生。 ![]() ![]() 學校餐廳兼會議室。是今天參觀的最大的房間,前邊兒有一尺來高的大舞臺(講臺)。 ![]() 水塔。 ![]() 參觀的最后一站是校長室。 ![]() 校長的“龍椅”“龍案”。 ![]() 榮譽與獎杯。 ![]() 辦學資質證明。 ![]() ![]() 我的團隊代表簽字向學校捐款。墻上的表格寫著他們需要建設的項目,想購買的各種設備、設施和用具。 游客自由認捐。 ![]() 告別校園。 ![]() 出村后看見“財主家”的牛群回家了。這些牛若都是一家養的,可以娶多少個媳婦呀! ![]() 再見啦!馬賽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