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王維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士登科,那一年的曲江宴,是他一個人的秀場,悠揚繞梁的琵琶聲,連玄宗李隆基都忍不住問身邊的宦官:“奏樂者何人?” 宦官幾乎用諂媚的語氣告訴李隆基,“此子正是今年的狀元郎,河東王維!” 實際上,王維早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在兩京就已經小有名氣了,靠的就是音樂天賦和出色的繪畫能力,可以說,那個時候寫詩是他所有技能里最弱的一項。 尤其,在王維成為岐王李范府上的貴賓后,名氣更是暴漲,他能以狀元登科,就是因李范向玉真公主舉薦,并深得玉真公主賞識。 故而,李隆基當場頒旨,擢王維為太樂丞,負責皇家禮樂,舞蹈教習等。遺憾的是,王維在職僅數月,就因屬下伶人擅舞“五方獅子舞”中的黃獅子舞而遭到彈劾,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 濟州五年后,玄宗封禪泰山,大赦天下,王維得以離開,也正是在濟州這段苦悶的時光,王維真正開始參禪問道。王維自幼有佛緣,他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虔誠禮佛,王維受其熏陶,一直都很注重修心,性格也不張揚。 離開濟州后第二年,王維與妻子開始隱居,樂山向水,不問紅塵,奈何三年后妻子不幸病逝,給了他很大打擊,為此為愛妻守墓兩年,從那以后便開始餐素食,絕彩衣,終日青燈古佛,余生亦未再娶,當時王維只有31歲。 深山寂寞,公元735年,經宰相張九齡舉薦,王維回朝出任左拾遺,再度為官,一直到安史之亂爆發。 公元755年冬,安祿山與史思明在范陽起兵,很快便攻下了洛陽。次年,潼關失守,長安危在旦夕,李隆基連夜出逃,文武百官追隨不及,因無圣旨,官員亦不敢擅自離京,成了案板上待宰的羔羊。 叛軍攻陷長安時,王維吃藥取痢,佯裝患病,但因他名氣太大,安祿山素來又很欣賞王維的才華,就命人將他押往洛陽,囚禁在菩提寺內,希望他能對自己稱臣。 長安光復以后,朝臣以王維被授偽職為由,彈劾其失節,按律當斬,不過被囚洛陽時,王維曾有詩《凝碧池》贈予道友裴迪,可以自證清白,同時因弟弟王縉平叛有功,且自愿削籍為兄贖罪,最終王維僅作降職罰俸處理。 此時的王維,已經厭倦了官場的紛爭,很想隱居林泉,但為了能讓自己的弟弟回京復職,王維不得不繼續為官,并在兩年內從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升至尚書右丞,這也是他一生最高的官職。 就在此時,王維提出了致仕,并上表請求將名下的輞川別業捐為寺廟,得肅宗應允后,王維終于實現了隱居的夢想,這一步他用了整整30年。 是年秋,王維有詩《秋夜獨坐》: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白發終難變,黃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這首詩,是王維看破世俗的一首,既傷感于人生的垂老,亦有所頓悟。詩中的“無生”為佛語,謂世本虛幻,萬物實體無生無滅。大乘佛教中觀派認為,沒有任何現象是真實的,所以一般謂“生出某東西”的概念,在實際上是不存的。 自然,這也是修禪的一種境界,諸法之實相無生滅,是空,故無生滅變化可言。然凡夫迷此無生之理,起生滅之煩惱,故流轉生死;若依諸經論觀無生之理,可破除生滅之煩惱。 公元761年,放下一切的王維回歸田園,潛心修佛,但這也是王維人生的最后一年。同年7月,王維在給所有親友都寫了辭別信后,安然離世,終年61歲。 在詩壇,王維有“詩佛”之譽,他是大唐詩壇最特別的存在,渴望: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可是在出使涼州的路上,他又豪情萬丈地寫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他的山水畫,有“南宗鼻祖”之稱,“雪中芭蕉圖”更是被后人議論紛紛,但最令世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他筆下極具禪意的山水田園詩,那是一個時代的符號,也是一個人一生的修行。 |
|
來自: 行云流水vmmxd6 > 《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