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趙王城遺址上,霞影不免要生出幾分恍惚。腳下所踏,是兩千余年前王侯將相所履之地;眼前所見,是當年宮闕萬千的一隅殘跡。空間未改,時間卻已流轉了無數世代。到底是時間永恒,還是空間無限?這問題盤旋于心,霞影終究是不得解。 戰國時期的列國都城出現在春秋時期乃至更早,一部分是戰國時期修筑。這些都城在選址、宮城和宮殿區以及防御設施和體系的營建、陵區的規劃等方面有著各自的特性;同時,受不同歷史條件和環境的影響,也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如城郭布局。通過與齊臨淄故城、魏大梁故城、韓新鄭故城、燕下都故城、秦咸陽故城、楚紀南故城的對比,可以更好地認識趙國都城的特色。與此同時,圍繞趙都邯鄲和趙文化的學術研究不斷開展和深入,學術積累不斷增加,為科學認知趙邯鄲故城打下了豐厚基礎。 故城遺址 ——列國都城平面比較 東周時期,王權衰微,諸侯崛起,社會急劇變化,原來的禮樂制度失去權威,“越禮”“逾制”現象愈演愈烈,各諸侯國在兼并戰爭中逐漸形成了“春秋五霸”及“戰國七雄”為代表的諸侯強國。人口的增多,鐵器的廣泛應用,社會經濟的發展,為這些國家修筑大型城市奠定了基礎,同時頻繁的爭奪及戰爭規模的擴大,又極大地助長了各國筑城活動的開展,齊、楚、燕、韓、趙、魏、秦等國都把各自的都城擴大至前所未有的規模。這些都城不但規模大,并且至今保存得較好,成為東周都城研究的主要對象。 齊臨淄城是西周至戰國時代的齊國都城遺址,由大城和小城組成,小城位于大城西南角。其東面城垣依淄河而筑,拐彎多達9處,北垣也有3處拐彎,四面環水。大城平面長方形,南北長4000米,東西寬4500米;小城南北長2200米,東西寬1400米,周長7275米,面積3平方公里。小城發現五座城門遺址,其中南門2座,其他三面各1座。宮殿建筑基址主要分布在小城之內的北部。大城中部和東北部為手工業作坊區。早期都城之內還有墓地,主要分布在城址東北部。都城東南部是戰國時代田齊王陵區。 魏都大梁春秋時為儀邑。戰國時期魏惠王于六年(前364)由安邑遷都于此,改稱大梁,此為開封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建都。魏在大梁共歷6君140年。大梁城墻東西長5公里,幾乎把現在的開封老城與新區都覆蓋在內。前356年,宋、魯、衛、韓的國君來此拜見梁惠王。梁惠王在范臺(今繁臺)大擺宴席,聚歌而歡。 霞影去年五一假期,曾來到大梁古城,立于舊址之上,努力想象當年梁惠王在范臺大宴四國君主的盛況,耳邊卻只有市井的喧囂。昔日王城,今已沒于紅塵萬丈,唯有史書上的幾行字,尚能勾勒出當年的輪廓。 附:魏國都城安邑故城 魏都安邑故城在山西夏縣西北15里的禹王鄉。西南距今安邑縣約19公里,東南距離中條山約30里。傳說夏禹曾居此,俗稱“禹王城”。故城城址西部坐落在層層高起的坡地上,東南方青龍河穿越古城東部,向東流入白沙河。城址分大城、中城、小城三部分,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廟在小城的東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整個地勢北高南低。魏都安邑故城考古工作十分有限,僅于20世紀60年代對城址進行了地面調查。除查明3座內外相套的城址外,城址內的布局情況不清,城外的墓葬分布情況也沒有報道。 魏自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封畢萬于魏,先治魏,后遷霍。魏在今山西芮城縣北約2.5公里,霍在今霍州。古魏城平面略呈方形,城墻周長4500米。晉悼公十一年(前562年)魏絳遷徙建都安邑,至魏惠王九年(前362年)遷都大梁。魏都安邑200年。霞影讀到這里,不免覺得歷史如煙,雖有其形,卻難以捉摸。 新鄭原是鄭國都城,前375年韓國滅鄭,韓哀侯把國都從陽翟(今禹縣)遷到這里,傳9世,歷時145年,至前230年被秦國所滅,鄭、韓在此建都長達539年之久,故稱鄭韓故城。 鄭韓故城位于河南省新鄭市城關附近的雙洎河(古洧水)與黃水河(古溱水)匯流處的高臺地上。城址東西長5000米、南北寬4500米,其平面形像一只牛角,由東城和西城組成。西城平面近長方形,城內中北部有宮城遺址,為宮城和貴族居住區,其平面近長方形,東西500米,南北320米。東城為不規則長方形,其中分布有鑄銅、制骨、制陶、鑄鐵等手工業作坊遺址,為手工業和平民居住區。大中型墓葬主要 發現于西城東南部與東城西南部,一般墓葬主要在東城以外的東部與西城以外的南部。城墻高一般為10米左右,最高可達16米、城墻基寬40~60米,頂寬2.5米。鄭韓故地至今仍城垣逶邐,巍巍壯觀。 
秦國都城 咸陽位于渭水北岸,水陸交通便利;南有終南山為屏障,北靠九峻山,地勢險要,利于防守;又因此地靠近原西周鎬京,附近人口密集,土地開發較早,南山又有取之不竭的產物。這一切都為咸陽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根據考古發掘,秦咸陽故城址在今咸陽市以東,這里原是北依高原,南臨渭水;境內宮殿林立,樓閣相連。宮殿主要分布在原上,其范圍大約東西6公里,南北2公里,宮殿主要有咸陽宮、蘭池宮。渭水之南還有阿房宮、諸廟、章臺、上林苑。
咸陽宮是秦都咸陽的主要宮殿之一,也是在秦都咸陽修筑的最早的宮殿,秦的許多重大事件均發生在這里,重大的議事、朝會活動都在此舉行,也是項羽入關后首先燒掉的宮殿。其遺址即考古工作者發現的一、二、三號宮殿遺址,是由一個龐大的建筑群組成的。 因為甘陜兩省相鄰,交通便利,霞影數次至秦都咸陽。這地方確是建都的好所在。秦人于此筑咸陽宮、蘭池宮,渭水之南又有阿房宮、章臺、上林苑,可謂極盡奢華。項羽入關,最先燒的便是咸陽宮。如今遺址尚存,想見當年秦宮的宏偉氣象。秦人重實用,亦好奢靡,這兩種氣質,在咸陽故城中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楚國都城 郢(yǐng)都是南方楚國的都城,位于湖北省荊州北面離城8公里的紀南城。曾經有二十個王以此為首都,歷時400多年。前278年,郢都遭到秦軍入侵,因而變成廢墟。 楚紀南城是東周時期楚國都城遺址,城址平面長方形,東西長4500米,南北寬3500米,面積約16平方公里。已發現七座城門遺址,其中西城墻北部城門遺址與南城墻西部城門(水門)遺址均為三個門道。城內還有四條古河道。城址中部偏東的松柏村一帶分布有61座排列有序的夯土建筑基址,其北部和東部發現了夯土墻基,南部為城墻,東、西、北三面有河流,這里可能為都城宣城或宮照區。當時的城墻以土筑成,至今依然存在,有的地段高達6.7米。城南有祭祀建筑遺址,城東有制陶作坊遺址和多處水井遺址,城西和城北有密集的居址。都城四周分布著眾多的墓地,其中大型墓葬多在城北和城東。
據紀南城宮城區最新考古發現,核心宮殿14個臺基的分布具有規律性:分為三群,每群三組,各具功能。站在紀南城的殘垣圖片前,似乎還能感受到當年楚文化的氤氳氣息——既神秘又浪漫。 諸國都城,雖同處戰國時代,卻各具特色。齊臨淄繁華,韓新鄭精巧,燕下都雄渾,趙邯鄲則布局多元。這些城市的建設,既反映了各國國力之盛,也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取向。當時人口增多,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修筑大型城市奠定了基礎;而頻繁的戰爭,又促使各國加強都城防御。故而這些城市不但規模宏大,而且防御體系完備,有的甚至開創了古代城市規劃的新模式。 霞影站在這些遺址圖片前,思緒萬千。同一片土地,曾見證過多少王朝興衰,多少英雄豪杰的悲歡離合?時間流逝,空間依舊,古人已逝,而我們亦將成為后來者眼中的古人。時間與空間,孰更永恒?或許二者本就相輔相成——空間承載時間,時間賦予空間以意義。腳下的土地連結了古今,而我們,不過是這漫長歷史中的短暫過客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