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蘭 · 圖靈 圖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20世紀中,對人工智能學科產生與發展有直接貢獻的學者和研究成果,例如:英國科學家圖靈于1936年提出“理論計算機”模型,被稱之為“圖靈機”(Turing Machine),創立了“自動機理論”。1950年,圖靈發表了著名論文《計算機能思維嗎?》,明確地提出了“機器能思維”的觀點。并且設計了檢驗機器有沒有智能的智力測驗,即“圖靈測驗”(Turing Testing),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檢驗方法,開辟了用計算機從功能上模擬人的智能的道路。 1943年,美國科學家麥卡洛克(W.S.McCulloch,)、匹茨(W.H.Pitts,)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個人工神經細胞模型,被稱之為“MP模型”。開創了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與腦模型(Brain Model)的研究,從仿生學觀點,以結構模擬方法,探討人工智能的途徑。 1948年,美國科學家維納等創立了“控制論”,研究動物與機器中的控制和通訊的共同規律,如:反饋控制(Feedback Control)原理,信息傳輸、變換、加工過程等。1954年,美國科學家艾什比(W.R.Ashby)的名著《腦的設計》(Design of A Brain)一書出版。在生物科學與工程技術之間架起了學術橋梁,開拓了從行為模擬觀點研究人工智能的園地。 人工智能是一門綜合性的邊緣學科,因此,許多相關學科的進展為人工智能學科的產生和發展準備了科學基礎,提供了必要條件。例如,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生理學、神經生理學、仿生學、生物控制論、語言學、行為科學等。同時,有關工程技術科學的進展為人工智能的產生和發展準備了技術基礎,提供了物質條件。例如,電子數字計算機、電子模擬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通訊工程技術、機械工程技術、電子工程技術等等。 ![]() 達特摩斯學院 圖片來源:人民網 ![]() 麥卡賽 圖片來源:央視網 1956年夏季,在美國達特摩斯(Dartmouth)大學,由麥卡賽(J.McCarthy,1927~2011)、明斯基(M.L.Minsky,1927~2016)、香農(C.E.Shannon,1916~2001)等發起,有塞蒙(H.A.Simon,一譯西蒙,1916~2001)、塞繆爾(A.L.Samuel,1901~1990)、紐厄爾(A.Newell、1927~1992)等參加,舉行了關于“如何用機器模擬人的智能”的學術研討會,第一次正式采用“人工智能”的術語。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為期兩個月之久的學術會議,標志著“人工智能“新學科的誕生。 其后,人工智能學科分別向下列三方面深入發展: (1)機器思維。如:機器證明、機器博弈、機器學習等啟發程序;化學分析、醫療診斷、地質勘探等專家系統及知識工程。 (2)機器感知。如:機器視覺、機器聽覺等文字、圖象識別、自然語言理解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感知機和人工神經網絡。 (3)機器行為。如:具有自學習、自適應、自組織特性的智能控制系統、控制論動物、智能機器人。 1969年,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成立,簡稱IJCAI。1970年,IJCAI主辦的會刊(人工智能)創刊。 1981年,中國人工智能學會(Chinese Associ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成立,簡稱CAAI。 作者:李佩珊 許良英 主編 出處:《20世紀科學技術簡史》(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授權方:科學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