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理論中,冠心病多歸屬于“胸痹”“心痛”范疇,其核心病機為心脈痹阻。臨床常見胸悶、胸痛、氣短、心悸等癥,究其根本,常與痰濁與血瘀互結、阻滯心脈密切相關。 為什么心脈會阻塞? 心主血脈,血液的正常運行依靠心氣的推動。若體內痰濁內蘊,或血行不暢成瘀,痰瘀互結,阻滯于心脈,即可導致氣血運行受阻,心失所養,發為胸痹。這與現代醫學所指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導致心肌缺血有相通之處。 痰瘀從何而來? 脾失健運,聚濕生痰: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運化失司,水濕停聚,化為痰濁。 肝氣郁滯,氣滯血瘀: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則血行遲滯,久而成瘀。 腎氣不足,溫煦無權: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本,能溫煦氣血,推動血行。腎陽虛衰,則寒凝氣滯,亦可導致瘀血內生;腎陰虧虛,則虛火煉液為痰。 調理之道:重在化痰祛瘀,暢通心脈 在諸多活血化瘀藥材中,丹參的應用尤為廣泛。其味苦,性微寒,歸心、肝經,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的功效。 活血祛瘀:丹參能通行血脈,消散瘀血,有助于改善血脈瘀滯狀態。 保護心脈: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丹參中的有效成分有助于改善心肌微循環,緩解缺血狀態。 性味平和:其藥性相對平和,適宜長期調理。 臨床常根據具體證候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配伍三七,可增強活血定痛之力,化瘀而不傷正。 配伍瓜蔞、薤白,能寬胸理氣,滌痰散結,通暢氣機。 配伍黃芪、紅景天,可補益心氣,扶助正氣,推動血行。 曾有一位52歲的男性患者,冠心病史已有5年。冠脈CTA顯示其前降支狹窄程度約為60%。雖長期服用藥物,但仍時常感到胸悶如窒,心前區時有隱痛,尤其在快步行走或上二樓后,胸悶氣短明顯加劇,必須休息方能緩解。平日自覺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觀其面色略偏暗滯,唇色紫暗。診其舌象,舌質暗紫,邊有少許瘀點,舌苔薄白而膩。切其脈象,沉細而澀。 辨證:痰瘀互結,心氣不足。治法:化痰瘀,通心脈,補心氣。 開方:丹參、瓜蔞、薤白、半夏、黃芪、檀香、砂仁、三七、茯苓、炙甘草。 方中重用丹參活血化瘀,為君藥;瓜蔞寬胸滌痰,薤白通陽散結,半夏化痰散痞,三藥協同,專治痰濁阻滯胸陽所致之胸痹;黃芪大補心脾之氣,氣足則血行有力;檀香、砂仁取自丹參飲,二者辛香行氣,止痛力強;三七活血定痛,功兼補虛,化瘀而不傷新血;茯苓健脾滲濕,以絕生痰之源;炙甘草調和諸藥,并能益氣和中。 全方配伍,融化痰、活血、益氣、行氣四法于一體,攻補兼施,通補并用,共奏滌痰化瘀、宣通心脈、補益心氣之功。 患者服藥7劑后復診,自述胸悶發作頻率減輕,氣力稍有恢復。原方基礎上稍作調整,堅持調理3個月。期間隨證加減,如眠差加酸棗仁、夜交藤;便溏則調整瓜蔞用量。3月后復查,患者胸悶痛癥狀已基本消失,日常活動耐力顯著增強,精神狀態大為改善。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