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淮南食時 左思十稔 【釋義】淮南即淮南王劉安(前179—前122),沛郡豐縣(今江蘇徐州)人。西漢文學家,古琴演奏家,豆腐是他的發明。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封淮南王。食時指十二時辰中的一個辰時。(十二時辰稱謂及對應24時,夜半-子時23-1;雞鳴-丑時1-3;平旦-寅時3-5;日出-卯時5-7;食時-辰時7-9;隅時-巳時9-11;日中-午時11-13;日昳-未時13-15;脯時-申時15-17;日入-酉時17-19;黃昏-戌時19-21;人定-亥時21-23.)這里是說劉安創作《離騷傳》時間短,因為“旦受詔,日食時上。”順便說一句,成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也與劉安有關。 左思(約250—約305),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臨淄)人。西晉文學家。他的《三都賦》被當時的人稱頌,爭相傳抄,一時“洛陽紙貴”。成語“洛陽紙貴”,原指西晉都城洛陽的紙因大家爭相傳抄左思的《三都賦》而供不應求,缺貨而貴。后比喻作品為世所重,風行一時,流傳甚廣。十稔即十年,人們把谷耕種到成熟的時間稱作稔,而谷物是一年種一茬,因此一年也稱一稔。左思創作《三都賦》花費十年時間。順便說一下,“三都賦”是《蜀都賦》、《吳都賦》、《魏都賦》三篇賦的合稱。 【典源1】《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淮南王安為人好學,鼓琴,不喜戈獵狗馬馳騁,亦欲以行陰德拊循【也作撫循。安撫、撫慰。】百姓,流名譽。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內書》二十一篇,《外書》甚眾,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余萬言。時武帝方好藝文,以安屬為諸父,辯博善為文辭,甚尊重之。每為報書及賜,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乃遣。初,安入朝,獻所作《內篇》,新出,上愛秘之。使為《離騷傳》,旦受詔,日食時上。” 【典源2】《文選》卷六十梁任昉《南徐州南蘭陵郡縣都鄉中都里蕭公年三十五行狀》:“昔沛獻訪對于云臺,東平齊聲于楊史,淮南取貴于食時,陳思見稱于七步,方斯蔑如也。” 【典源】《晉書·文苑傳》:“左思,字太沖,齊國臨淄人也。其先齊之公族有左右公子,因為氏焉。家世儒學。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小學鐘、胡書及鼓琴,并不成。雍謂友人曰:'思所曉解,不及我少時。’思遂感激勤學,兼善陰陽之術。貌寢【亦作貌侵,外貌丑陋短小或其貌不揚。】,口訥【亦作口吶,說話遲鈍或不善言談】,而辭藻壯麗。不好交游,惟以閑居為事。造《齊都賦》,一年乃成。復欲賦三都,會妹芬入宮,移家京師,乃詣著作郎張載,訪岷邛之事,遂構思十年,門庭籓溷【音混,廁所】,皆著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見不博,求為秘書郎。及賦成,時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謝班張,恐以人廢言,安定皇甫謐有高譽,思造而示之。謐稱善,為其賦序。張載為注《魏都》,劉逵注《吳》《蜀》。” 【評說】這兩句是創作上的對比,淮南王劉安兩個時辰創作了《離騷傳》;左思用十年時間創作了《三都賦》。劉安的“旦詔食上”與曹植的“七步成詩”一樣,都是才思敏捷之典。至于左思洛陽紙貴的“三都賦”,那就是對“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最好注解了。 |
|
來自: 昵稱503199 > 《蒙求解讀+一筆寫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