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千金方》中治療不寐的方劑中對姜(干姜、生姜)的使用亦不少。《神農本草經》記載,姜久服有通神明之效。揣測其意,遵《千金方》之臟腑辨證,不寐多由于心膽氣虛,其因虛致實,導致人體正常津液發生變化,濕、痰等成為導致不寐的病理因素。痰飲病的治法為“以溫藥和之”,宜溫化痰飲,故生姜、干姜在治療不寐方劑中主要有溫胃和中、降逆化飲之意,中焦暢通,陰陽平衡,神明自清。“胃不和則臥不安”亦可解釋。 ![]() 半夏在治療不寐的方劑中使用頻率雖次于肉桂、姜,但其多見于與姜同時配伍,揣測有小半夏湯的方義包含其中,以“通壅壅塞”之法使人安睡。在葉天士醫案中有載:“痰飲乃濁陰所化,阻礙陽氣,陰蹺空,故夜不能寐······以護陽為要,必以溫藥和之也”以及“(久)病在絡,氣血皆窒,當辛香緩通”。辛者能散能行,具有發散、行氣行血之功;佐以溫藥,以辛溫通絡之法,調整氣機,諸氣血陰陽調暢,自能安眠。 ![]() 以“辛溫為主,佐以甘平”此乃“甘溫”之法,思其緣由有二:一是甘溫之法為補脾胃之法,脾胃之氣,乃升發之性,辛溫之法,助其陽氣升,濁陰自降;二是甘溫之法為除“熱”“驚”等精神癥狀,而《千金方》治療不寐病癥的方劑中辛、甘、溫藥物所占比例最多,較常用的藥物為肉桂、姜等溫陽之藥,上文已詳細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張景岳認為陰虛有二:“陰中之水虛,則病在精血;陰中之火虧,則病在神氣。”陰中之火虧而致心神失養,心虛膽怯,虛陽外越,神不得安,故夜不能寐。此需“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翳”,令陰翳翳消,陰陽和,引陽入陰,自能安睡。 門純德教授有“興陽法”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臨床經驗。其認為通過溫熱藥物振奮陽氣,從而振奮人體功能,興其陽以安其神,達到安神助眠的目的。該經驗也體現了溫陽法在安神中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不寐病癥相伴的“心煩(熱)”等精神癥狀與溫熱藥物的使用并不沖突,《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正是溫陽法治療不寐病的理論源頭。而《千金方》中眾多治療不寐的方劑配伍規律也是體現了“陽氣者,精則養神”的理論。 大鎮心散、鎮心丸、小鎮心丸分別用于不同程度的失神,其安神藥物的配伍原則有一定規律。如大鎮心散“治心虛驚悸,夢寐恐畏方”用紫石英、遠志,在此基礎上鎮心丸用鐵精、銀屑,小鎮心丸在前兩方基礎上還有朱砂、茯神、雄黃等,多為重鎮安神、潛藏陽氣之藥,而非苦寒直折之品欲熄其陽。對于出現的神志異常程度從“恐畏”到“失精神”再到“魔夢參錯、謬妄恍惚”不斷加重,安神藥物的數量和種類也在逐漸遞增。 孫洪生認為,孫思邈邈在不寐病癥的認識上著重于五臟藏神的功能,并且善用鎮魂安神方藥。如道人深師增損腎瀝湯中的赤石脂、磁石、龍骨;鎮心丸中紫石英、鐵精、銀屑;罨罨甲湯中凝水石等。 重鎮安神藥是指某些礦物類、金屬類、甲殼類藥物,性沉質重,以重鎮降納為特點,臨床上取其重鎮、攝納、散結、破瘀的作用,以達到重鎮安神、降逆、納氣歸腎等目的,常用于治療陽亢升動、氣逆不降、神氣浮散等病癥。 因此質重而性寒,具有安神、斂濕、降逆等功效的金石類重鎮藥物,對于不寐病癥所出現的“氣上沖”“煩悶不得眠”等情志異常變化是適合的。 如前文三鎮心(散)丸中所述,情志異常變化的加重,對于安神藥物的選擇也隨之變化:從植物類藥(如茯神、遠志、酸棗仁、菖菖蒲等)到金屬類藥物(如鐵精、銀屑等)到礦物類(如紫石英、云母、朱砂、琥珀等)。 從燮燮理陰陽的角度分析《千金方》中治療不寐病癥的方劑發現,可通過溫陽、潛陽的治法,來恢復人體陽入于陰,陰陽自和狀態,治療不寐病癥。這一配伍規律,也為現代臨床治療失眠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4.總結 現代醫學認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晝夜激素節律失常是失眠的常見原因,而中醫對于不寐的總體認識為是“陰陽不和,陽不入陰”。《千金方》中認為不寐多屬于虛證,與心、膽、小腸等臟腑聯系緊密。 以“甘溫補益”為總的治療原則,注重溫陽和潛藏陽氣,“溫陽”“潛陽”法的運用為其特色。 通過對《千金方》中不寐病癥的方劑藥物配伍探究可得出導致“不得眠”是由于陰中火虧,陽虛而表現出來的異常亢奮狀態。 治療藥物配伍規律為“以'溫’為主,佐以甘平”。重視“溫(陽)”藥, 分析得知原因有二: 一是不寐病癥的產生多因“(陽)虛則亢”,需要溫補陽氣或潛藏浮越的陽氣; 二是“治痰飲者溫藥和之”,溫藥的配伍目的在于化痰、化濕,祛除此等邪氣,邪去則正安,百脈俱通,陰陽自和,自能眠睡。 ***重點來了*** 化痰藥物多屬于辛溫,辛溫的藥物能夠減慢夜間仍亢奮的精神和排除亢進狀態身體產生的代謝廢物(痰、濕); 甘平補虛,重視甘平的藥物目的在于補充不足,讓身體不再處于虛性亢奮狀態; 重鎮的藥物潛藏陽氣,以免陽氣虛浮引起“煩”“悶”等情志變化而不得眠睡。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溫陽、潛陽,都是使陽氣“精則養神”的重要手段。 對于現代人來說,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加大、腦力勞動比例加大、晝夜作息不規律、陽氣耗損過多等因素,導致人體陰陽氣血失衡,陰陽轉換失調而導致的失眠病癥更多,而《千金方》中體現出的溫陽、潛陽的治療思路, 對現代臨床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
|
來自: 了然3z5ctoaa2w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