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書家中,王鐸獨樹高幟!
他的筆勢雄強,將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古典雅致融入其中,實現了“拓而為大”的境界。他的作品既有痛快淋漓之感,又不失沉著穩重,用筆轉折頓挫,跌宕起伏,用墨枯濕濃淡,淋漓酣暢。時而如江河決堤,一瀉千里;時而如飛瀑急湍,左奔右突;時而如溪流折轉,匯集池潭。在章法布局上,無論是分行布白,還是題名落款,都變化萬千而無不精妙,令人嘆為觀止。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無論信札、鏡心、長詩冊頁還是數米巨幅,他都能游刃有余,尤其是他的冊頁,字并不大,細看單字卻透出一股無比宏大的氣勢,尤其是《過訪帖贈湯若望》。

吳昌碩曾贊譽王鐸:“有明書法推第一,屈指匹敵空坤維?!彼褜ν蹊I這一點點的領悟放進自己的不算根基扎實的行書,卻獲得那個時代難能可貴的行書成就!
王鐸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藝術高度,源于他對書法的深刻理解和超前的認識。當時的許多書家雖然“名當世,震宇內”,但王鐸卻不同,他的字在當時并不受多數人喜愛,可謂是“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典型。雖然王鐸把握的并非真理,但他的認識卻領先了別人二三百年的時間。
? 書法貴得古人結構。近觀學書者,動效時流。古難今易,古深奧奇變,今嫩弱俗雅,易學故也。嗚呼!詩與古文皆然,寧獨字法也。
——《瓊蕊廬帖》臨《淳化閣帖第五·古法帖》后
吾臨帖善于使轉,雖無他長,能轉則不落野道矣。學書三十年,手畫心摹,海內必有知我者耳。
由此可見,王鐸是一個非常“固執”的人,學了三十年,手畫心摹,還沒得到別人承認。如同被人罵了“你不懂書法,你亂寫字”三十年。“孤獨”“質疑”是“天才”必須得承受的。

? 予書何足重,但從事此道數千年,皆本古人,不敢妄為。故書古帖,瞻彼在前,瞠乎自惕。譬如登霍華,自覺力有不逮,假年苦學,或有進步耳。他日當為親家再書,以驗所造如何。
——《瑯華館帖》(張翱刻本)之《仿古帖》后
? 懷素獨此帖可觀,他書野道,不愿臨,不欲觀矣。
——《瓊蕊廬帖》臨《唐僧懷素帖》后
? 吾臨帖善于使轉,雖無他長,能轉則不落野道矣。學書三十年,手畫心摹,海內必有知我者耳。
——臨《淳化閣帖·褚遂良帖》后
吾書學之四十年,頗有所從來,必有深于愛吾書者。不知者則謂為高閑、張旭、懷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
王鐸學了四十年,自問是有出處的?!氨赜猩類畚釙摺备昵啊昂缺赜兄艺摺倍汲霈F了“必”字。感覺像是自我肯定,自我期望,自我催眠。尾連嘆三句“不服”,這是積郁多深才能爆發出來的吶喊。如活在當世,一定會被稱為“魔怔”的。

? 每書當于譚兵說劍,時或不平感慨,十指下發出意氣,輒有椎晉鄙之快。
——臨《為嗇道兄書詩卷》后
? 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詩文,有法而后合。所謂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譜。然觀詩之《風》、《雅》、《頌》,文之夏、商、周、秦、漢,亦可知矣。故善師古者不離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過文其不學耳。
——《瑯華館帖冊》后
予書獨宗羲、獻。即唐宋諸家皆發源羲、獻,人自不察耳。動 曰:某學米,某學蔡。又溯而上之曰:某虞、某柳、某歐。寓此道 將五十年,輒強項不肯屈服。古人字畫詩文,咸有萭*(尋獲)。匪深造博 聞,難言之矣。
他說他的字只以二王為根本,只不過唐宋諸家都是學二王的,他們看不出來而已。說他學米蔡,又說虞柳歐。學了五十年書法,唯獨強項不能任人妄論,除非見識廣的人,否則解釋不通的。
以二王為宗,并不是指王鐸只學二王,而是說其他書家只是偶有涉獵,并不專。所謂“難言之矣”,大概就是其書學的寫照吧。王鐸的字并非世人都不承認,只是大多數人“不識貨”。

? 丙戍三月初五,夜二更,帶酒,微醺不能醉,書于北都瑯華館。用張芝、柳、虞草法,拓而為大,非懷素惡札一路。觀者諦辨之,忽忘。
——《草書杜甫秦州雜詩卷》后
? 予書獨宗羲、獻。即唐宋諸家皆發源羲、獻,人自不察耳。動曰:某學米,某學蔡。又溯而上之曰:某虞、某柳、某歐。寓此道將五十年,輒強項不肯屈服。古人字畫詩文,咸有萭*(尋獲)。匪深造博聞,難言之矣。
——臨《淳化閣帖》與山水合卷尾
? 辛巳初一日,披覽是冊,忽已四載??鄰]無佳,況墨事都廢,偶披覽輒覺稍快然。此予四十六歲筆,五十以后,更加淬礪,仍安于斯乎?譬之登山,所躋愈進,愈峻以曠。已經崇峰,頓俯于下。凡畫以自足,皆為河伯一流。
——《瓊蕊廬帖》后
? 余于書、于詩、于文、于字、沉心驅智,割情斷欲,直思(足支)彼室奧。恨古人不見我,故飲食夢寐以之。今再審觀,亦覺有所證。(至至)不知于堂奧殹!歸之二弟仲和,則余三十年于書、于詩、于文、于字其敝精凝神,亦可概見矣。
——《瓊蕊廬帖》后
? 徽之書法,溫潤綿密,有遠水流煙之致。惜不多見,載之古今,寥寥數行耳。極力摹寫,瞠乎其后,始信書法非易事也。
——《瓊蕊廬帖》臨《晉黃門郎王徽之書》后
? 書時,二稚子戲于前,嘰啼聲亂,遂落(如)龍、形、萬、壑等字,亦可噱也。書畫事,須深山中,松濤云影中揮灑,乃為愉快,安可得乎?
——《擬山園選集》(詩集·臺灣學生書局)卷一
“傻子”式的天才,歷史上很多。其實如《月亮與六便士》中所表達的“天才的追求與孤獨”是有類似處的。
《贈湯若望詩冊》是王鐸盛年的杰作,展現了他欹側瀟灑、氣勢縱橫的書風。這部作品酣暢淋漓,墨色變化豐富,是王鐸行書的代表作。在用筆結字上,王鐸深受米芾影響,如第五首詩中的“舊年”二字便借鑒了米芾《虹縣詩》中的雙鉤技法。整幅作品既有規矩,又不失自由,書寫速度適中,牽絲變化多端。字形夸張變形,錯落有致,展現了王鐸獨特的藝術風格。

王鐸的書法以“瘦硬”為基,他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幾個顯著特點。首先,他善于運用寬厚的筆觸,這些筆觸中蘊含著方硬的質感。他在用筆起落之間很少將力量用盡,即使用盡,也能通過緊密連接下一個字來緩沖,這樣既保持了力量的內斂,又通過大量的漲墨增添了額外的韻味。其次,王鐸對線條的動靜處理非常巧妙,他的線條中充滿了弓形,既增強了力量感,又增加了動感。同時,他對細長線條的環繞也非常重視,為寬厚的筆觸增添了靈動性,這與適度的出鋒效果相得益彰。第三,王鐸在轉折處的處理緩慢而過渡自然,不急不躁,骨肉集中,使得作品充滿了韻味。由于王鐸的字中有大量的轉折,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最后,王鐸的字骨架更大,相對于趙董一路的書風,更為大氣,但結構上收得緊,整體看起來仍然雅致。

在這部作品中,王鐸聽聞舊識湯若望在清廷中獲得了不錯的職位,可能是在絕望中看到了一線希望,想要尋求故人的幫助。但這樣的話不便直接說出,因此他先手書一卷相贈,作為一種試探。帖中的內容包含八首詩,前四首是他于崇禎年間(1628-1644)贈給湯若望的七言律詩;后四首則是關于他自己人生的思考。王鐸在詩中通過夾頁和文尾的落款文字巧妙地透露出自己的困境,如“書時,二稚子戲于前,嘰啼聲亂,遂落數字,(如)龍、形、萬、壑等字,亦可噱也。書畫事,須深山中,松濤云影中揮灑,乃為愉快,安可得乎?王鐸漫識。”、“月來病,力疾勉書,時絕糧,書數條賣之,得五斗粟,買墨,墨不嘉耳,奈何!”
五百年家國、十數口小家,一朝傾覆,哪來詩與遠方?
非如此決絕之境,難書此縱逸奔放的企望!王鐸最好的行書,居然產生于自己人生絕望的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