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防風通圣散(丸) 2、大柴胡湯 3、荷葉灰 正常。”說明荷葉灰確有很好的減肥作用。而且荷葉灰無副作用,多種類型的肥胖病人均可使用。 4、防己黃芪湯 本方亦是張仲景所創。 組成:防己9克,黃芪,9克,白術6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棗3枚。 用法:水煎服。 5、桂枝茯苓丸 本方亦為張仲景所創。 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藥各等分。 6、五氏減肥方 7、輕身1號 療效:治療單純性肥胖癥50例,48例獲效,體重平均下降3.72公斤。 8、健美茶1~6號方 本方來源于天津市漢沽區漢沽衛生院。 5號方:法半夏、云茯苓、陳皮、川芎、枳殼、大腹皮、冬瓜皮、制香附、炒澤瀉、車前草、炒蒼術、炒白術、茵陳、茶葉各5克。 功能:健脾祛濕。適用于無任何不適、一切正常之肥胖癥。 功能:消肥美形降脂。 10、減肥茶1號 組成:山楂20克,白菊花12克,草決明20克。 用法:水煎服,代茶飲。 功能:消積降脂減肥。 適應癥:形體肥胖,又伴頭昏、頭痛者,效果佳。 11、荷葉茶 組成:荷葉50克。 用法:用清水1000毫升煎成700毫升,代茶飲。 功能:解暑消肥。 說明書:本方治療肥胖癥,服用方便,四季均宜,尤以6月至10月代茶飲最佳,減肥兼有防暑清熱的作用。 12、菊花茶 組成:菊花6克,山楂15克,橘皮6克。 14、海藻輕身湯 組成:海藻30克,夏枯草15克,苡仁25克,白芥子10克,山楂30克,澤瀉10克茵陳25克柴胡10克,甘草10克。 療效:有人曾治療女性青年肥胖者,體重下降最多者為18公斤。 15、體可輕 療效:治療效果佳。 17、三花減肥茶 18、食醋減肥方 組成:食醋20克。 用法:分中午和晚上兩次服完。 功效:減肥消脂。 19、烏龍茶 組成:烏龍茶葉適量。 用法:沸水沖沏,待茶濃時飲用。 功效:除油膩、消脂、提精神。欲減肥,常飲之有效。 減肥瘦身中藥方劑匯總(減肥茶,減肥配方,老中醫經驗方)(2) 20、復古烏龍茶 組成:烏龍茶3克,槐角18克,首烏30克,冬瓜皮18克,山楂肉15克,雞內金8克。 用法:先將槐角等后五味共煎,去渣,以其湯液沖泡烏龍茶代茶飲用。 功效:消脂減肥。 21、玉米須飲 組成:玉米須適量。 用法:以開水沖沏代茶飲。 22、海帶草決明湯 組成:海帶15克,草決明25克。 用法:水煎,過濾,除去草決明。吃海帶飲湯。 功效:祛脂降壓。適用于肥胖伴有高血壓者。 23、加味烏龍茶 組成:烏龍茶3克,丹參30克,三七0.5克,郁金8克,條參3克。 用法:以丹參等后四味藥煎水,沖沏烏龍茶服。 功效:降脂活血減肥。適用于肥胖伴有冠心病者。 24、梁國卿減肥方 組成:檳榔15克,厚樸15克,酒大黃7.5克,青皮15克,蒼術15克,半夏15克云苓15克,枳殼15克,白芥子15克,焦山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服2~3次。 適用癥:肥胖癥之痰濕氣滯型。 典型病例:曾治療一例女性患者,體重170多斤,經服藥40余劑后,體重減至140多斤。 25、丁濟南減肥方 26、曲竹秋減肥方 27、朱美華減肥方 組成:炒黨參、白術、茯苓皮、冬瓜皮、荷葉、肉蓯蓉、巴戟天、焦枳殼、知母、虎杖、川大黃。 功效:健脾補腎,祛濕減肥。 療效:治療50例肥胖癥,顯效26例,有效14例。有效率80%。 28、千蓮弱減肥方 以防風通圣散與防己黃茂湯加山楂、茯苓、柴胡、草決明治療500例肥胖癥,均有效。觀察其中303例病人的血脂,原來增高,服藥后,均降至正常。 29、張闿珍減肥方 張闿珍大夫治療肥胖癥,是將患者分為四型施治。 30、顧氏減肥方 31、加減防己黃芪湯 32. 消肥湯 來源:張侃如,《陜西中醫》(2)1991年 組成:桃仁、紅花、川芎、當歸、澤蘭、炒白術、蒼術、澤瀉、半夏、皂角各10克,益母草15克,茯苓30克,白礬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利濕化濁,活血化瘀。 秘者,加檳榔、大腹皮;氣短乏力者,加生黃芪,畏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枝;口渴欲飲、五心煩熱者,加麥冬、天花粉。 療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33、張氏減肥方 來源:張純孔,《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法半夏、陳皮、白茯苓、炒米仁各10克,炒蒼術、炒白術各15克,大腹皮、車前草(鮮者20克)、炒澤瀉、冬瓜皮(鮮者20克)、炙香附、柏子仁各10克。 34、減肥散 來源:程爵棠,《刺血療法治百病》 組成:半夏、荷葉各10克,茯苓、澤瀉各15克,焦三仙9克,二丑、檳榔各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貯瓶備用。用時每取藥末15~30克,用鮮荷葉搗爛取汁或用大黃15克水煎取汁調成軟膏狀,敷于臍部,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1個月為1療程。 功用:健脾利濕,利水減肥。 主治:肥胖病。 療效:一般用藥10日以上,必日見其效。 附記:本散亦可內服,每次服3~5克,日服3次,溫開水送服。內外并治,效果更好。 35、外用減肥方 方中藥味具體分析 1.防風 【性味與歸經】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功能與主治】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用于感冒頭痛,風濕痹痛,風疹瘙癢,破傷風。 【用法與用量】5~10g。 2. 荊芥 【性味與歸經】辛,微溫。歸肺、肝經。 【功能與主治】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 【用法與用量】5~10g。 3. 連翹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歸肺、心、小腸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用于癰疽,瘰疬,乳癰,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高熱煩渴,神昏發斑,熱淋澀痛。 【用法與用量】6~15g。 4. 麻黃 【性味與歸經】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于表證已解,氣喘咳嗽。 【用法與用量】2~10g。 5.薄荷 【性味與歸經】辛,涼。歸肺、肝經。 【功能與主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用于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喉痹,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 【用法與用量】3~6g,后下。 6.川芎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肝、膽、心包經。 【功能與主治】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于胸痹心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腹痛,頭痛,風濕痹痛。 【用法與用量】3~10g。 7.當歸 【性味與歸經】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功能與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腸燥便秘。酒當歸活血通經。用于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跌撲損傷。 【用法與用量】6~12g。 8. 白芍 【性味與歸經】苦、酸,微寒。歸肝、脾經。 【功能與主治】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用于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脅痛,腹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 【用法與用量】6~15g。 |
|
來自: 昵稱1979757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