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草古方 1、栝蔞瞿麥丸 方出自《金匱要略》。主治高血壓患者癥見眩暈,小便不利,口苦、渴,或腹中冷,或腰以下有浮腫,舌苔濁。 2、小半夏加茯苓湯 本方出自《金匱要略》。主治高血壓病癥見形體肥胖,經常突發嘔吐,上腹脹滿,頭目昏眩,心悸不適的患者。 3、桂枝芍藥知母湯 本方出自《金匱要略》。主治高血壓病伴有各類關節炎、頸椎增生癥。癥見關節疼痛或頸痛,關節腫脹,麻木不仁,胸悶嘔吐,頭暈氣短。 4、吳茱萸湯 出處《傷寒論》可治高血壓頭痛(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溫中補虛,降逆止嘔。治胃中虛寒,食谷欲嘔,或嘔而胸滿,少陰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厥陰頭痛,吐涎沫。 5、五苓散 本方出自《傷寒論》。主治高血壓病兼有腎炎水腫患者。癥見頭目眩暈,腹脹滿或水腫身重,小便不利,水動于下,則臍下悸動沖逆。 6、大承氣湯 【出處】《傷寒論》病機特點可歸納為 “痞、滿、燥、實” 四字。陽明腑證,肝火上擾,濁熱挾肝火上攻頭目,致頭痛眩暈且脹型高血壓。 【覃海能醫案】男59歲,1983年7月13日入院。頭痛且脹2天。1977年以來血壓波動在150~170/90~98毫米汞柱,時覺頭暈而脹,平時間歇自服復方羅布麻等藥。前晚因暴飲,頭痛且脹,口苦口干,納呆,腹脹眠差,大便3日未解,小便短赤。檢查:血壓192/110毫米汞柱。痛苦病容,面紅體壯,腹脹拒按·口氣臭穢,舌紅苔粗黃,脈弦數。西醫診斷:原發性高血壓。 中醫辨證,陽明腑證,肝火上擾。專用中藥治療,治宜先攻下實熱。方選大承氣湯: 大黃15克,厚樸12克,枳實15克,芒硝10克。1劑。煎取250毫升,分2次服。 次日解稀爛便數次,腹脹大減,血壓降至132/94毫米汞柱,后改用平肝潛陽法調治。于第7天癥狀消失而出院。(廣西中醫藥1985) 按語:陽明腑實?濁熱挾肝火上攻頭目,致頭痛眩暈且脹。觀本案便秘溲赤,腹脹拒按,舌脈俱為熱實,乃腑實已成。故用大承氣湯瀉下陽明腑實,得令肝火假胃腸之腑隨之泄出,釜底抽薪,火炎頓挫,則痛、眩自消,頭目清爽矣。 7、葛根黃芩黃連湯 【出處】《傷寒論》治高血壓病。證見項背強,心下痞硬,心悸,舌苔薄黃、脈數或結代。治療濕熱、腹瀉類疾病。 【功能主治】主治高血壓病。證見項背強,心下痞硬,心悸,舌苔薄黃、脈數或結代。 【處方組成】葛根6克,黃連3克,黃岑3克,甘草2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3次,分3次服。 【病例驗證】 ①某女,60歲,患高血壓病6年,左眼底出血,左半身知覺麻痹。感冒后,無食欲,出冷汗,大便軟,心下痞硬,右臍旁有壓痛點。用葛根黃連黃芩湯1周后,諸癥好轉,兩周后血壓降至17.3/12.0千帕(130/90毫米汞柱)。 ②男49歲,高血壓病2年,曾用復方羅布麻、卡托普利等藥物治療,血壓由170/95毫米汞柱降至140/87毫米汞柱,但頭暈,頸項不舒(如落枕感),口干黏苦,未見減輕。刻診時舌質黯紅,苔薄黃,脈象沉弦細緊。脈癥合參,印象為痰火上擾、經脈失柔證,擬葛根黃芩黃連湯加味,方藥:葛根15克,黃芩10克,黃連10克,赤芍30克,天竹黃10克,生甘草5克。服用7劑,頭暈有所減輕,但頸項不舒等癥仍存。上方葛根加至30克,并加用蘆根30克。服5劑,頭暈已去大半,頸項舒展自如,血壓已趨平穩。繼服7劑,癥狀如失。 8、小青龍湯 本方出自《傷寒論》。主治高血壓病兼有支氣管哮喘的患者。癥見表寒里飲俱盛,惡寒發熱,胸痞,干嘔,咳喘。 9、桃核承氣湯 本方出自《傷寒論》。主治高血壓腦病患者。癥見心神不寧或神志錯亂如狂。 10、炙甘草湯 本方出自《傷寒論》。主治高血壓病兼有心臟期前收縮(早搏)患者。癥見心悸動,脈結代。 11、天麻鉤藤飲 天麻鉤藤飲三大主癥(臨床只要見到均可用之):①頭暈而脹喜涼、②失眠睡眠不踏實、③腰膝酸軟,用于高血壓、腦血管意外、內耳性眩暈等屬于肝陽上亢,肝風上擾者。原書主治 《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治高血壓頭痛、眩暈、失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