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江蘇游·吳承恩故居(二) 文/旖旎 春暮尋幽,青磚引路,雨絲漫灑蓮漪。 船舫浮波,小塵世外心怡。 九曲橋畔魚嬉戲,假山邊、新柳垂絲。 緬恩堂,銅像凝思,醉墨齋輝。 松風(fēng)軒里千年語,石破天驚處,定海針奇。 棒掃云霓,西游一卷星移。 三王石畔詞鋒冷,射陽毫、寫盡玄機。 磬聲沉,滿院書香,漫卷羅衣。 2025.08.29 故居里走過門廳后右面即轎廳,轎廳位于正門與主屋客廳之間,呈長方形坐東朝西,青磚鋪地,硬山頂設(shè)計。作為傳統(tǒng)民居的“第二道門臉”,專供賓客落轎休憩及家仆迎送使用。 故居的三間正廳,是吳家的主堂屋,是舉行喜慶婚喪大典和接待至親賓客活動的場所。堂正中棕底綠字“射陽簃”(y,書房)匾額,它是由已故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題寫的。為什么叫射陽簃?又為什么將此匾放在廳堂之上呢?淮安在西漢(公元前117年)最早設(shè)縣時曾叫“射陽縣”,古代名人多喜歡用自己的居住地或者出生地為號,因此吳承恩也起號“射陽山人”。他的好友也是兒女親家狀元沈坤曾經(jīng)贈給吳承恩一塊匾額,上面就寫著“射陽簃”。吳承恩非常喜愛,便把書齋“射陽簃”的匾額掛在正廳里,此匾額現(xiàn)已散失。廳前廊柱上的楹聯(lián)是:“搜百代闕文,采千秋遺韻,藝苑久推北斗;姑假托神魔,敢直抒胸臆,奇篇演出西游”。這副對聯(lián),是楚州區(qū)(今淮安區(qū))已故政協(xié)副主席瑪繼宗老先生所撰,它高度概括了吳承恩創(chuàng)作源流和一生的文學(xué)成就以及他的名著《西游記》的歷史價值。 吳承恩自小頭腦聰穎,智力過人,人稱神童。他在父母的影響下,愛聽神魔故事,搜集唐僧取經(jīng)的戲劇、評話等資料,經(jīng)常避開家人進行閱讀。在吳承恩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轉(zhuǎn)衰、日趨腐敗的時期,宦官劉瑾及嚴(yán)嵩父子先后擅權(quán)。吳承恩雖滿腹經(jīng)綸,才華過人,卻飽受挫折與埋沒,終其一生,報國無門。由于妻兒早逝,他的晚景凄涼,1582年,吳承恩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終年78歲。為編著《西游記》,吳承恩遠涉名山大川,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素材。吳承恩曾經(jīng)寫過著名詩篇《二郎搜山圖歌》。吳承恩三十六歲那年,明世宗南巡承天府(今湖北安陸縣),隨駕文武大臣乘機敲詐勒索,大撈橫財,鬧得民不聊生。吳承恩按捺不住滿腔的憤懣,寫了這首詩。詩中把那些禍國殃民的文武大臣比作二郎搜山這個神話傳說中的“妖魔”,斥之為“五鬼”、“四兇”,痛快地罵了他們一頓,連皇帝明世宗也遭到了他的斥責(zé)。吳承恩是一個偉大的文學(xué)家,一生的著作極其豐富,但是因為“家貧無子”,絕大部分已散失了,現(xiàn)存的著作除了馳名世界的《西游記》和一部詩文集《射陽先生存稿》存世外,另外還有他寫的一部短篇小說《禹鼎志》,編輯過一部詞集《花草新編》,均已失傳了。吳承恩散失的文稿,是現(xiàn)在世傳存稿的十倍以至百倍。 漫步在故居里,行走在長廊中,暢游在展館里,到處都充滿文化氣息。賞荷看錦鯉,而緬恩堂、小塵世、船舫、九曲橋、松風(fēng)軒、徦山、水簾洞、石破天驚亭、定海神針奇石、醉墨軒、三王石雕等等,還有許多雕塑無一不令人流連忘返。 |
|
來自: 珍旎 > 《旖旎情感(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