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邊緣的青春史詩 塔里木盆地的西北邊緣,天山余脈的臂彎里,瑪灘鎮像一顆被時光打磨的明珠,靜臥在山前沖洪平原的末端。西望是阿克蘇市哈拉塔勒鎮的炊煙,東隔多浪河與八團相望,東南接十六團的田疇,北枕多浪水庫的碧波,南臨阿克蘇河的濤聲——這片由西向東、自北朝南緩緩傾斜的土地,距阿克蘇市79公里,離阿拉爾市72公里,恰是天山與沙漠對話的中點。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15376個生命在此扎根,他們的呼吸與塔里木的風交織,譜成一曲關于堅守的歌謠。而這歌謠的序曲,奏響在1952年的春天。那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十三師三十七團的戰士們,從溫宿縣踏塵而來,將馬蹄印刻進'瑪灘'的戈壁。鐵鍬與坎土曼叩擊大地的聲響,成了這片荒原最初的晨曲。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1954年,國營瑪灘農場的木牌豎了起來,像一枚定海神針,錨定了開拓者的腳步。1956年更名勝利六場,1958年易名勝利十二場,番號在歲月里流轉,不變的是荒灘上冒出的第一縷稻香,是沙丘間綻開的第一朵棉絮。1982年,'農一師七團'的名字被鄭重寫下,1983年,'瑪灘鎮'三個字正式印在地圖上,2012年,'第一師七團'的稱謂,為這段歷程蓋上了時代的郵戳。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走在瑪灘鎮的街道上,老軍墾們皴裂的手掌里,還攥著當年開荒的溫度。上海支邊青年李夢桃的故事,像阿克蘇河的流水,滋養著這里的記憶——那個年輕的醫生,背著藥箱在沙丘間跋涉,把聽診器的微涼,貼在各族群眾的胸口。多少個寒夜,他的馬燈照亮過迷途的牧人;多少個黎明,他的藥箱里裝著比朝陽更暖的希望。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如今,瑪灘鎮的棉田連成片,像給大地鋪了層雪;果園里的蘋果紅透了,像把太陽的碎片綴在枝頭。多浪河的水依舊東流,只是不再載著開拓者的艱辛,而是映著新居的窗欞,搖著孩子們的笑聲。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這里的每一粒沙,都記得軍墾戰士的號子;每一寸土,都藏著支邊青年的體溫。瑪灘鎮,這顆塔里木邊緣的明珠,不是天生的錦繡,是一代代人用青春焐熱了戈壁,用堅守種出了春天。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